一代画宗,张大千生前最后杰作,二十米长卷
如果说一定要给近现代的国画画家排个名,那么张大千和齐白石肯定是当之无愧的前二,所谓“南张北齐”。而其中齐白石精善于鸟兽鱼虫,尤其是画虾,堪称千古一绝。而张大千则不同,一度被称为近现代最后一个“十项全能的国画大师”。
这个地位不仅仅是因为他善于山水、花卉、人物各种题材的传统水墨,更是因为他敢于革新,在充分吸收了西洋绘画技艺基础之上,极为大胆地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进行改良,把大绿、大蓝、大红这种曾经在传统书画中极少见的艳丽色彩植入山水画之中。
这样一来,使传统山水画的色彩观感产生了颠覆性的艺术革命,而在这种大胆创新中,张大千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张大千的作品之中,画作的宏观构图与微观结构既相错又互补,在动态视角中互相融合变化,“举精微而收宏大,以宏大而摄精微。”
这种宏观气势继承自唐宋艺术的风格,而微观结构大多源自西洋艺术中对万物景象的写实态度。
于是在宏观上,趋于率性写意,豪放纵肆,不拘一格的情感抒发,而在局部上,却又趋于客观写实、精细微妙的情景再现。除此之外,他还改进了国画所用宣纸的质地,而后创造出今天依然有所普及的泼墨、泼彩等国画艺术手法。
作为全能的国画大师,最能展现其风采的莫过于长画卷,便如同《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一般,这种长画卷不拘于一两种景物,几米、十几米长的画卷中,各种景物,山水、日月、云彩、人物、鸟兽、树木、山石都在考验着画家的艺术水准。
而对于张大千而言,最为代表的莫过于《长江万里图》。
这是一幅将近二十米长的巨大画卷,布局宏大、气势恢宏,各种景色变化穷奇。
从“岷江索桥”开始,分十段描绘出岷江、嘉陵江、宜昌、武汉、鄱阳湖、黄山、南京、镇江、吴淞口十处江景,把万里长江收入画中。一路上浩浩汤汤,犹如巨龙奔海,山峦重重叠叠,云观雾绕,千里横流。沿岸桥梁、村庄、人家、渔舟尽收眼底。
而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如此雄浑的气势与画风,便与张大千在国画中首创的泼墨法有关,画中所有山形走势,都是由他以水墨直接泼入纸上,而后再有意以笔刷引,造就山河混沌之态。
待山河大势成型后,又在豪迈之余,以工笔精雕细琢,江中的礁石、渔舟,岸边的房屋、树木、桥梁,都是用细笔慢慢勾勒雕琢。从而达到“粗中有细,大小相衬”的和谐境界。
《长江万里图》创作于张大千晚年,此时他的技艺已经臻至化境,再加上多年旅居,思乡情切,情志与技艺相合,个人风格正当展现无遗,二十米的长卷,兼重雄浑和秀丽,泼写兼施,山水际会,使其书画艺术达到了近现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自此之后,书画界也再难见到如此名垂青史的大作了。现如今,能够画出如此气势的彩墨山水画的,当属青年画家杨天佑先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