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水产专家我们一定要为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四川宜宾市三江口考察时指出,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这段话,让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的专家们备受鼓舞。该所副所长周波博士正在努力让长江鲟重回故乡,“长江鲟重新在长江安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书记的讲话给人信心,我们一定要为长江鲟的回归打下坚实基础。”

▲放归长江鲟

近几年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提供了余尾人工培育性成熟的长江鲟亲本,让它们重新回到了故乡——长江。

“中华鲟、长江白鲟、长江鲟是长江特有鱼类,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周波表示,长江白鲟宣布功能性灭绝后,三大鲟鱼只剩两种,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三大鲟鱼不时露面,而后的长江显得有几分落寞。

据监测,在年以后,又称“达氏鲟”的长江鲟,在长江全江段均未发现自然繁殖的幼鱼。全国收集的野生个体仅存20尾,人工保种的野生个体数量极少且已进入高龄,自然种群已20余年未见。

不过令人振奋的是,随着长江鲟野化放归,每年进行监测时,收到了越来越多的信号,“就好像真的看到它们在水中畅游的画面。”

年3月初,20尾长江鲟子一代亲本被放归自然,再一次点亮了长江鲟回家的路。与以往放归不同的是,这次放归的是在人工繁育条件下交配过、“已经当过父母”的长江鲟,在全国尚属首次。

“以前长江鲟放下去很难监测到,现在每次去基本都能监测到,而且收集到信号数量也越来越多。”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龚全表示,长江鲟真正回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放归只是整个放归计划的第一步。

除了放归,周波和同事们还在努力提高长江鲟人工繁育、苗种培育技术。“刚孵化出的鱼苗我们称之为’水花’。”周波介绍说。长江鲟从长约一厘米的“水花”到长约十几厘米的“少年”,会经历成长关键的一步——“转食”,即从食用天然诱饵到人工诱饵的转变。目前研究所正在开展相关转食技术研究,提高其转食成活率。经历“转食”后的鱼苗,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年起,长江开始十年禁渔期。“守护好这一江清水,送长江鲟回家。”周波憧憬着未来,十年后,现在放归的这批长江鲟的后代或许已经具备了在野外繁殖的能力。

红星新闻记者林聪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72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