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渔不到2年,三峡库区就出现大量鱼群
三峡水电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水电站,每年可产生上千亿度清洁电力,而这一成绩要归功于三峡水库。年是三峡水库蓄水的第20年,库区连续多年稳定蓄满米,大坝上游因此形成了自宜昌至重庆约多公里的“高峡平湖”,总库容量达亿m,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三峡库区也变成了我国数一数二的天然鱼库,库区内鱼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淡水鱼多达上百种。自长江“十年禁渔”以来,三峡库区也得到了重点保护,禁渔成果不断凸显,资源家底越来越厚实!
三峡库区出现大量鱼群,原因可能是什么?就在4月23日,重庆万州区就出现了喜人的一幕:在密溪沟近岸处,大片的鱼群聚集出现,在水面附近形成了一个“鱼团”。经目测,这些鱼儿体长约10~30cm左右,当地的一位渔政人员表示:“(这是)重大发现,这样的场面(之前)从未见过”。
无独有偶,其他护渔员也发现过类似的情况,并且都提到了一个关键信息:在禁渔前,库区很少出现大量鱼群聚集的情况,但近期这样的画面却屡次出现,涉及的地点也越来越多。
顺便多说一句,护渔员的身份可不简单,在禁渔之前大多是长江的传统渔民,终年以捕鱼为生,长江中的鱼儿是多还是少,他们最有发言权。从护渔员反映的情况来看,长江禁渔的成果确实已经“肉眼可见”。
三峡库区示意图(上图中万县应为万州)
这里所说的万州区,其实正是三峡水库的核心区域。那么,长江万州段大量鱼群浮头,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一方面,这和最近气温升高、鱼类进入繁殖期有关。在每年3~5月,水温逐渐升高到18℃以上,青草鲢鳙等鱼类相继进入发情期,因而会出现相互追逐、聚集的场景。另一方面,这也和当地的增殖放流有关。资料显示,近十年来万州区累计放流的鱼苗达到了1.58亿尾,这为增加野生鱼的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鱼儿的出现也可能和近期三峡水库的放水腾库有关。米水位是三峡水库的正常运行水位,但在汛期(每年5月1日~10月20日)来临之前,库区每年都需根据长委的调度安排,提前腾库放水。截至4月26日,三峡水库的水位已下降至.24米,比年初水位下降了相近10米,实时出库流量高达10m/s。
最终,三峡库区的水位将下放到米的防洪限制水位,该水位有一定的弹性浮动空间,实际调度控制在.9~.5米之间。腾库放水会导致库容减少,水位下降30米,库容则减少.5亿m,鱼群的密度也会随之升高。3月之前,淡水鱼群基本在深水区越冬,3~4月开闸放水后水位变低,表层水温升高,鱼群浮水嬉戏也就更加常见了。
总之,长江禁渔的好处是全局性、关键性、多面性的,三峡水库是其中的受益区域之一。例如:近期长江芜湖段十里江湾,扬州段六圩河口,同样也出现了大片鱼群,武汉段还出现了10多头江豚(今年以来最大规模)。由此可见,禁渔的效果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蓄水20年,三峡水库中最大的鱼有多大?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现阶段的三峡库区,究竟有多少种鱼?
最近的一次渔业调查是在~年,研究人员在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5个干流江段以及大宁河等9大支流搜集鱼标本,采样使用了流刺网、挂罾、地笼、滚钩等多种渔具,因而该调查代表性强,可信度较高。结果显示,此次调查共采集到8.5万多尾鱼,共计公斤,分门别类共有种。
这一结果和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基本一致。在三峡水库运行前,三峡段的鱼类共记载有种,其中不乏中华鲟这类大型鱼——这也是长江中最大的淡水鱼。
中华鲟被誉为“长江鱼王”,成年个体能长到3~5米,体重可达~公斤,在50~70年代还曾是长江三峡段的主要捕捞对象。
据资料记载,年时,屏山县的一位渔民发明了鲟鱼钩;年时,重庆渔业社对三层流刺网进行改进,这两种渔具矛头直指中华鲟和达氏鲟。年,重庆、泸县、泸州等地的渔民开始普遍利用三层刺网捕捉鲟鱼,渔获量在短期内明显增长。
但事实上,这类作业方式危害极大。先说鲟鱼钩,民间俗称大滑钩,一般放置在急流处,成年中华鲟一旦咬钩就很难挣脱,最终精疲力尽,被渔民轻松俘获。更要命的是,鲟鱼钩主要的刺捕对象是待产卵的亲鱼,这对资源的保护极为不利。
三层刺网的威力也不容小视。以合江县为例,当地渔业社在~年间基本捕不到鲟鱼,一年最多只能捕到2条。由于三层刺网成本低,投放简单,因而具有明显的数量优势。在增加三层刺网的购置后,当地渔业社在年迎来鲟鱼的产量高峰,一年捕捞了69尾之多,以中小型鲟鱼为主,同样加剧了资源的衰退。
直到年,中华鲟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江严禁捕捞。彼时,三峡下游的葛洲坝已修建完成;年,葛洲坝上游38km处的三峡大坝应运而生。两座大坝阻断了中华鲟的繁殖通道,三峡水库内的中华鲟也几乎销声匿迹。现在的三峡水库中是否还存在野生的中华鲟呢?真相无人知晓,但存在的概率微乎其微。
除了中华鲟以外,三峡库区最大的鱼就只能从鳡鱼、青草鲢鳙等常规鱼中产生了。鳡鱼又叫铜头鱼、水老虎,擅长高速追击猎物,经常引发“鱼群炸水”的骚动场面。成年鳡鱼的体长能达到1米以上,体重可达80~斤。年3月,有钓友在宜昌的江边钓到一条1.6米的大鳡鱼,重量足足有70斤,相信库区内这样的大鱼肯定还有不少。
三峡库区鱤鱼配图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也能达到1米以上,最大体重均在90斤以上。本世纪初,三峡库区的渔获量为2~0吨,家鱼为~吨,规格并不算大,20斤以上的比较少见。但禁渔十年后就另当别论了,大鱼很可能会大量涌现!
三峡库区为何能成为鱼儿的天堂?建库以来,三峡水库因其生态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水库经济”,在旅游、航运等方面创造了巨大的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一次得到验证。
如今的三峡库区已然成为鱼儿的天堂,堪称一座天然宝库!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鱼的种类多,数量也多,资源基础好。三峡库区是长江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长江约46%的淡水鱼基因库。近几十年来,三峡鱼类资源变动不大,生物多样性高,基础非常雄厚。
其次,库区蓄水量大,面积广,生态类型多样。根据生活习性的不同,鱼类可分为喜急流性和喜静缓水性两类,而在三峡库区内,不同江段的水流速度存在差异,干流约为0.1~0.5m/s,支流则为0.01~0.05m/s。建坝后,库区由原来全年敞泄的河流生境转变成了兼有流水、缓流水以及静水的生境,栖息环境更加多样。
最后,增殖放流贡献巨大。长江禁渔是生态恢复的窗口期,库区的渔业部门每年都会举行放流活动,很多企业也参与其中,有效弥补了天然繁殖量的不足。
最后要提醒一句,放流或放生的物种选择非常重要。在三峡库区,已经发现很多外来的入侵物种,比如食蚊鱼、麦穗鱼、斑点叉尾鮰、加州鲈等,普通群众一定要谨慎对待,科学放生,这样才能维护好长江的原生生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