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第一桥见证难忘时刻

武汉联动媒体楚天都市报编委会高度重视“致敬长江感恩江源——一江清水向东流”大型采访活动,采访组入鄂以来,他们多方联动采访、积极参与活动,希望能用这种方式,反哺江源人民。

一条长江奔腾而来,在这里拥汉江入怀,浩浩汤汤穿城而过。被誉为“百湖之城”的武汉,给人们留下壮美的画卷。

从长江源头出发,一路行至江城,“致敬长江感恩江源——一江清水向东流”大型采访活动截至6月20日,行程已达五千多公里。

每到一座与长江交汇的城市,采访组都会举行取水仪式。在武汉,有着近七十年历史的晴川码头便是取水点。

站在长江南岸,近处是晴川码头的趸船,参加活动的成员们忙着熟悉取水环节;身侧,百里长的江岸风光旖旎,绿道、健身设施、人文景观一应俱全;远处,闻名中外的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如长者般凝望。这幅由近景、中景、远景记录下来的画面,成为此行中又一难忘时刻。

近景:两代船员的深情传递

武汉,我国中部第一大城市。滚滚长江自西南向东北穿过,成就了这座跨江均衡发展的大城市。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武汉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水相亲、城水相依的发展史。

“长江水养长江人。我们每天都会用这个桶打江水,没想到今天打的水,要成为你们采样中的中游代表。希望这瓶水带上武汉人民对长江的祝福一路向东。”今年56岁的“江城5号”大副冯卫国说,他身旁的楚天都市报社摄影部记者黄士峰连连点头称赞。(大副,是指职位仅低于船长的船舶驾驶员)

和冯卫国一起取水的还有25岁的舵工杨国伟。两人相差三十岁,一个见证了长江两岸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成长足迹,一个带着新时代沿江青年的独特视角,不断奋进。

“一、二、三”即便打水的动作已重复过无数次,但真到了关键时刻,杨国伟还是有些紧张,数完三声后,红色的水桶顺绳而下,舀起满满一桶长江水。杨国伟看了眼冯卫国,把桶递给他,冯卫国用手捧了一下桶身后,顺势又推向杨国伟。“年轻人来,带着新希望,更有意义。”

杨国伟深吸一口气,提起桶底,将水缓缓倒进黄士峰手中的瓶子里。

中景:沿江两岸的生态绿廊

在长江沿线,码头既是交通往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更是承载着长江边生活的一代又一代人们的记忆。

晴川码头,是连接汉阳、武昌两岸最佳长江景点的水上站点。上百公里长的东湖绿道两旁,湖面波光粼粼,水杉和花草竞姿,与江滩形成江河交汇、河湖联通的水环境生态绿色长廊。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作为此次大型采访活动的联动媒体《楚天都市报》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多方联动采访、积极参与活动,他们希望能用这种方式,反哺江源人民。

作为资深媒体人,将武汉段的长江水传递给本报记者的黄士峰,多年来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了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发展印迹。

他说,正是遵循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武汉脚踏实地将指示精神融入城市建设中,下最大决心、花最大力气,把长江大保护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如今,江边曾经的砂场码头被全部清场,滩地已完成地面平整,逐步恢复的绿植透出勃勃生机。用实际行动“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确保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武汉轮渡公司党委工作部副部长魏清说:“我们天天跟长江打交道,公司员工都有浓浓的‘长江情节’,公司文化离不开长江、公司经营更离不开长江,靠水吃水,大江滋养着我们,更引领着我们前进。”

“此行,你们是在挖掘生态长江、经济长江、文化长江、民生长江的生动故事,非常有意义。”黄士峰说。

远景:目送大江东流向海洋

在江边随机采访武汉市民,对于长江沿岸生态环境的变化,大家感同身受。武汉人都喜欢的江滩公园,有自然野趣的芦苇荡,有一片整齐划一的防护林,每到周末,沿江绿道上,人们欣赏着江景,置身其中,好不惬意。

此情此景,再次感染了楚天都市报社的同行,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37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