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武汉长江大桥万里长江上的
国内旅游:武汉“长江大桥”——万里长江上的第一条“大动脉”
自古以来连接南北的枢纽就至关重要,无论是作为经济的传播中心,还是文化的交流中心。从经济中心南移到沿海城市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到今天为止,中国在铁路航空领域发展的都十分的好,我们的交通枢纽遍布中国。除了这些铁路,我们还有跨江大桥,从建立以来,就为中国交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它还是江上第一桥,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汉长江大桥,现在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它的“传奇”。
武汉长江大桥就在武汉市区蛇山和汉阳龟山的中间,通过这座大桥把两座山紧密地联系起来,为两岸的人们提供了很大便利。武汉长江大桥是我们万里长江上所建的第一座大桥,它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并且它还是第一座公铁两用桥,现在已经成为了武汉标志性建筑,来武汉不可错过的必游景点。毛泽东曾经在《水调歌头》中就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句有名的词也为武汉长江大桥的大名做了很大的宣传,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武汉大桥慕名而来,就是为了一睹它的“芳容”。接下来我们就从发展历史来看一看这座历时将近两年所修建的伟业。
长江流经过很多城市,那为什么会把长江大桥建在武汉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思考。武汉在中国内陆,并且位于长江的中游,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地理要塞,著名的孙中山先生曾经就称赞武汉地理位置非常优秀,发展贸易十分有优势。所以清末的时候,这里的商业经济就发展得非常好,我想这就是武汉长江大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网上查阅资料得到,大桥最初设想的提出者是张之洞,再后来的设计中还有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加入,甚至连当时北大校长严复都参与其中,可以说是集齐了众多人才的智慧建造了这座大桥,我由心感叹,这不仅仅是一座砖泥堆砌的大桥,更是众多人才智慧的结晶。了解了它的背景,接着就来具体了解一下它的构造,体验伟人智慧的魅力!
武汉长江大桥的西北端开始于汉阳龟山的南面,东南方向就在武昌蛇山的山头停止。据说因为七号地柱不在岩石上,所以条件比较差,但是另外的七个桥墩都被建造在坚固的岩石上,充分的利用两岸的地形,因此在桥的下方有很大的空间。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它的功能设计。这条大桥是既可以用作公路又可以用作铁路,上层就是汽车行走,路面很宽,是双向的四条车道,并且路的两旁还贴心的设置人行道;位于下方的铁路可以同时开动两辆火车,可以想象这座桥有多么的宏伟了吧!并且这座桥的下方一共有九个孔,每个孔的宽度大概有米,所以一年四季这里的巨轮都可以通行,这座桥的价值非同小可。除了它的功能和具体规划外,它还有许多细节的特色,比如桥头堡的设计,桥墩的设计,引桥的设计还有附属建筑都很有看点。
长江大桥的桥头堡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建筑,并且分布在两端,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据了解,桥头堡的设计在当时各大美院中还有过一阵“风波”,再后来邀请国内著名的各种专家对此进行设计,最终建成了今天的桥头堡。这里的桥头堡高大概有35米,他的亭子是四方八角形的,仔细看你会发现上面有重檐,还有红珠圆顶,十分有艺术感。这个亭子一共有七层,内部还装有电梯。走进一楼大厅,你会发现这里有许多建桥英雄的雕像泥塑,看到这些都想起了那个时候建桥的辛苦与思索,亲身体验他们所经历过的。这里的底层坐电梯直接就可以到达大桥的公路哦,站在人行道上,远远的像江面的东边望去,无边无际的江面风景尽收眼底,领略长江的气魄。
桥头堡的特色就是艺术魅力很强,而大桥桥墩的魅力就是它的线条美。大桥一共有九个孔,每个孔有米,桥墩的建造方法,采用的是“管柱钻孔法”,这种方法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为后来建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桥的孔是拱形的,桥梁是由菱形连接而成的,所以远远地望向长江大桥,一座座拱形和菱形的组合给人以视觉上最舒适的感觉,而这其中包含最有意义的便是技术的创新。并且每次有洪水时,都不会阻挡大型轮船的通行,我想这就是技术的魅力!
在武汉大桥的旁边,还有建造的纪念碑和观景平台,这是一起建成的,并且与武汉大桥相互依存,在这座纪念碑上就有雕刻的毛泽东那句名言,这座纪念碑大概有六米高,重量就有20多吨,这重量和武汉大桥的“重量”是相符合的,这座纪念碑很有纪念意义。在旁边所建造的观景平台也是十分火热,受到游客们的追捧,这里是游客们欣赏长江的最佳位置,来武汉一定要参观长江,这种气魄值得感受,并且会不虚此行!
武汉长江大桥就是一条很形象的大动脉,这条大动脉贯穿了南北,打通了南北的经济脉络和交通脉络,它不仅仅是伟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地位就和武汉的地位一样,是一个咽喉。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到今天为止都是现在建筑师所学习的模范,还有它的桥头堡,大桥桥墩,还有它的附属建筑纪念碑和长江观景平台的设计,这些都值得我们游览和观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大桥的夜景也是十分诱人,场面相当壮观。武汉长江大桥,一条“举足轻重”的“大动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