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名刊大刊丨四旬风雨,求索依旧红
7月底,《求索》杂志社社长、主编黄海向来访的红网时刻记者讲述了这本杂志的风雨历程。
作为全国性、综合性的社科学术期刊,《求索》刊发了大量有价值的论文。
红网时刻记者杨斌长沙报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7月底,《求索》杂志社社长、主编黄海向来访的红网时刻记者讲述了这本杂志的风雨历程。“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年创办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时,采用‘求索’作为刊名,意为在哲学社会科学道路上勇于创新、追求真理。”
作为全国性、综合性的社科学术期刊,《求索》刊发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论文。现在是湖南省唯一的综合性社科CSSCI来源期刊,湖南省3家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刊物之一,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和湖南省双十佳期刊,成为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阵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力量。
年,《求索》再次深化改革,制定了走“质量高、风气正、有尊严”的办刊之路,为此严格执行编审制度。
回眸:写就《求索》经典传奇
40年办刊史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史。
回顾创刊初期,老一辈《求索》人秉承“开门办刊、学术为本、培育青年”的办刊宗旨,开创了一条艰辛求索之路:放眼全国,提前策划选题,编辑北上南下征稿组稿;开门纳谏,定期组织精英作者群进行办刊座谈;培育新人,每年推出“青年号”,通过稿件判断作者的功力和见识,不讲人情、不看面子,以学术为本位、以质量论英雄。
前沿的办刊模式,严谨的办刊理念,伴随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发展,《求索》进入发展快车道,不到10年时间即成长为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综合类社科学术期刊。邮局发行量达到2万册左右,在《新华文摘》年最高年转载量达6篇,人大复印资料年最高年转载量超过50篇,在同类学术期刊中名列前茅。
黄海说:“王南湜、张一兵、万俊人等名家很早就在《求索》发文,每年一期的‘青年号’成为全国众多知名学者的青春学术记忆。”
这样的影响力,使《求索》仅用20年时间,就书写了一段湖南社科学术期刊的传奇。而其超前的办刊理念、科学的办刊方法,成为《求索》人的精神财富和精神血脉。
《求索》引领学术思潮,改变学术生态,形成了新的学术特色。
再航:打造《求索》新名刊
湖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云波介绍,年,省社科院对《求索》进行了重大改革。年,《求索》再次深化改革,制定了走“质量高、风气正、有尊严”的办刊之路。
好的定位是办好学术期刊的前提。《求索》致力于向全国社科名刊和全国理论强刊的目标迈进。
在发文导向上,主动寻找话题,强调有创新观点,有思想性、洞察力和见解深刻的文章。为了多出精品,好中选优,《求索》年改为双月刊,发文量压缩到每期23篇左右,强化专栏化、专题化、精品化办刊理念,办刊质量快速提升。年、、、年连续4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连续3轮入选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恢复入选北京大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版);年获第五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第二届湖南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奖;年,作为湖南省唯一入选的学术理论期刊,成为入选中宣部第四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奖的全国45家期刊之一。
在作者范围上,近3年来,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名校在内的省外知名专家发文量与日俱增,独立署名的正高职称发文率达到50%以上,“新名刊”的势头已经显现。据中国知网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年版)显示,年《求索》的影响力指数CI值在全国种综合类社科学术期刊中排名Q1区第25位,持续位居全省社科类学术期刊第1位。
高水平作者队伍是办好学术期刊的根基。以“特稿”和“青年论坛”为引擎,《求索》在强调优稿大稿的同时,还给青年学者提供学术平台,发现和培养有实力的新作者。近3年来,陈金龙、杨凤城、李佃来、李建华、贺雪峰、贾根良、罗必良、田毅鹏等30余位“长江学者”在栏目上发稿,“特稿”栏目年获评第七届湖南省期刊优秀栏目;“青年论坛”则“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不唯身份、只唯质量”,为广大青年学者提供平台,培育长期性、战略性的作者队伍。
同时,《求索》积极打造“新时代新求索”青年论坛品牌,年以来连续举办了两届论坛,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者代表参加会议,社会影响力快速提升。
引领:展示《求索》新担当
数字时代,学术界也存在“信息茧房”和“尖叫效应”,学术期刊有责任引领学术潮流,积极主动组织学者提出具有创建性的学术话题,引领学术思潮,改变学术生态,形成期刊自己的新的学术特色。
作为省级社科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求索》在选题组稿上注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扎根湖南实践、讲好湖南故事;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学术期刊,《求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