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从新中国第一炉铁水迈向国之重镇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自力更生发愤图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这个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人民解放军得到壮大和提高,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
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炼出了第一炉铁水。长江日报记者郭雷震摄
自强不息:从新中国第一炉铁水迈向“国之重镇”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自此到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社会主义制度一经确立,就以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力推进了国家工业化,让新中国的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
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这一时期,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在武钢出炉;长江上第一座大桥在武汉通车;伴随着新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武汉高等学校规模居全国第三……在党的领导下,武汉迅速成长为新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
■“武”字头企业次第开工,建设一个新世界
年6月全面投产的武汉锅炉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特种炉生产厂。图为武汉锅炉厂生产的锅炉汽包。
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年3月,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构想诞生。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武汉人民满怀激情,用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奋斗拓开前进的道路,积极投身重点工程建设。一批“武”字头企业在武汉开工,成为我国工业体系骨干的一部分。
“可以说,武汉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工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地区。”武汉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陈晓燕说,六中全会公报中提出,这一时期“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她介绍,全国解放后,为改变国家工业布局不合理和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迅速建立起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中部大城市武汉的作用,把武汉作为全国重要发展中心和华中重工业基地。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年,中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迈开大步前进,这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是改变中国落后状态而走向富强的关键所在。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罗汉平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武钢: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喷涌而出
年,武汉重型机床厂内景。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建设现代化国家蓝图的诸多重点布局在自重庆到武汉再到上海的这一条轴线上。包括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青山热电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武汉长江大桥等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途的重大骨干工程纷纷“落子”武汉。
“这些都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命根子’工程。”陈晓燕说,当时,在国家一批重点工程项目中,武钢、武重、青山热电厂是新中国个重大项目中的3项,建设过程中始终得到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武汉人民参与并见证了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的辉煌历史。”
如今,在武汉东部、长江以南著名的“红钢城”,坐落着我国首座钢铁博物馆——武钢博物馆。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块约40公斤重的马口铁凝结着新中国钢铁产业在废墟上起步的一段奋进史。
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投产。当日下午3时25分,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喷涌而出——一条粗壮的火龙由炉口涌出,蜿蜒伸展,金星飞舞,热浪冲天,第一炉铁水铸成这块铁锭。这块铁锭是新中国钢铁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铁证”,更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的“铁证”。
如今已88岁高龄的武钢焦化公司原高级工程师陈维栋回忆当时的建设情景,无比感慨地说:“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武钢急需各种各样的煤。为此,我跑了大半个中国,灰头土脸也来不及洗,6天跑了4座煤矿。老师说我们‘都是红色工程师’。哪怕当时条件艰苦,大家都万众一心、满怀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空前激情和冲天干劲。”
新中国第一个特大钢企武钢出铁,开启了中国赶超西方、建成钢铁强国的梦想。随着“一五”“二五”计划实施,武汉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重工业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缺乏重工业的局面,优化了全国工业布局。
年,武汉工业总产值居全国大城市第五位。年,武钢从联邦德国、日本引进“一米七”轧机成套设备和生产技术,开创了我国冶金工业现代化的先河。与此同时,武汉工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成为以冶金、机械、纺织工业为主的全国重要综合性工业基地。时至今日,由上海和武汉的钢企组建而成的中国宝武钢铁集团1年钢产量超过1亿吨,是新中国成立之前那个贫弱中国举国钢产量的倍,居全球钢企粗钢产量之冠。
如今,武汉从“钢的城”蝶变“硅的城”,“光芯屏端网”已成为城市靓丽的产业名片。在武汉的光谷、车谷、网谷等地,一批新兴企业正拔节生长。它们一如60多年前的“武”字头企业,给武汉这座“国之重镇”赋予新内涵。
“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伟大成就催人奋进,新的征程砥砺初心。”在陈维栋看来,党的百年奋斗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密码,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从万里长江第一桥到“中国建桥之都”
年10月15日,“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新华社记者发表述评,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武汉长江大桥:
从开工到建成通车仅用了两年多时间
年10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从此长江两岸“天堑变通途”。图为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
从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是不容忽视的历史事件。这是新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20世纪初就开始规划,但是一直没有修建成。
新中国成立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由梦想变为现实。年夏天,铁道部对旧有的4次测量资料进行了研究。当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建造长江大桥的议案,武汉长江大桥成为新中国“一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武汉长江大桥于年2月筹备兴建,年9月1日正式开工。
“以当时的物资条件、技术水平来建造万里长江第一桥,真可谓筚路蓝缕。”中铁大桥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文武松介绍,年,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中铁大桥局的前身——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成立。大桥局员工与苏联专家共同研究,成功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尚无先例的、新的基础结构和新的施工方法——大型管柱基础、管柱钻孔法。这项关键技术解决了传统气压沉箱所不能解决的深水施工难题。
“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文武松说,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工人们不论酷暑严寒,不避狂风骤雨,不畏洪水骇浪,英勇搏斗,没有让钻机停止转动。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年,承载着全国人民热望的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新中国桥梁行业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使九省通衢武汉成为我国内地交通枢纽。纵贯我国南北、全长多公里的京汉铁路、粤汉铁路干线在武汉贯通,湘桂、浙赣等铁路可直接或间接通过武汉长江大桥与北方各铁路干线连接。陈晓燕表示,工业城市武汉从此结束了被长江、汉江分隔成3个部分的局面,极大地方便了武汉人民,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
武汉长江大桥从开工到建成通车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实现了过去几代人都未能实现的梦想,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伴随着“万里长江第一桥”诞生,中铁大桥局也应运而生。这支建桥“国家队”在武汉发轫、成长,进而走向世界,成就了“21世纪世界桥梁建设看中国,中国桥梁建设看武汉”的佳话。高峰时,他们曾同时开建10余座跨江大桥,仅在长江上已建成和在建的桥梁就接近座,在惊涛骇浪之上不断刷新中国和世界纪录。
武汉长江大桥。长江日报记者任勇摄
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学习六中全会公报后,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文武松表示,中铁大桥局员工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不懈奋斗的力量,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助力中国在“桥梁强国”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科教兴国催生“大学之城”
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也在到来。
六中全会公报中总结,这个时期,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人民解放军得到壮大和提高,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
新中国院系调整:
武汉高等教育规模居全国第三位
年11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建成。次年,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成立。图为当时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野外考察留影。
配合国家“一五”计划,使教育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武汉是国家集中布局高教资源的城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认为,新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使武汉成为全国高教资源聚集的重要地区,初步奠定了武汉作为华中乃至全国科教中心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是武汉地区高校建设的高潮,武汉的人民教育事业空前大发展,其中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年,中南区全面贯彻执行《中南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以武汉为中心,对中南六省两市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到年,武汉高等教育的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
上世纪50年代的华中工学院。
“重新审视当年的院系调整,可以清晰地看到新中国高校为探索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而走过的艰辛历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吴霓曾谈到。
依据当时我国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急需,历时6年调整,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高等教育文重工轻、师范缺乏的状况,顺应了中共中央关于高等教育“要很好地配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配合工业建设的需要”的要求,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对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到20世纪60年代,武汉的众多高校不仅学科门类齐全,拥有一批知名教授、学者,而且诞生了不少先进的科研成果。到年,武汉地区高等学校完成无线电传播、原子反应堆活性区水动模型研究等重点项目多个及大批文科科研课题,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时光荏苒。如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成为时代和国家的最强音,科教兴国已成为党和国家实施的发展战略。今天的武汉已成为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在校大学生人数长年居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大学之城”。
俯瞰武汉大学,校园与东湖浑然一体。长江日报记者郭良朔摄
“新的赶考路上,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十个坚持’给我们未来工作指明方向,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沈华东说,“以史为鉴,我们要把党的奋斗历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思路运用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征程中,着力解决国家战略目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卡脖子’技术问题,抢占未来科技战略制高点,助力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
(长江日报记者高萌通讯员程琳张静)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