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新装的南京长江大桥,又勾起了南京人的
正桥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候检阅的队伍,站得整整齐齐。
小学语文课本上,《南京长江大桥》里的这一段描述,成为无数人对南京长江大桥的第一印象。
但是对于南京人来说,南京长江大桥则是无数张照片拼起来的一段故事,更是承载着几代人回忆的历史丰碑。
年10月28日,为人民服务了4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进入封闭整修阶段,此后,关于大桥的任何情况,都牵动着每个南京人的心。
天过后,一座崭新的大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1.从小就是争气桥
年1月18日,大桥主体工程正桥桥墩开工,年9月铁路桥通车,12月公路桥通车。历经整整8年时间,中国终于拥有了国产“跨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上层的公路桥全长米,步行走完一趟大约需要45分钟。
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
自从一出生就被看作是“自力更生的典范”,获得过特别多的荣誉,从小就被称作“争气桥”!
年,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年7月,南京长江大桥入选不可移动文物。
年9月,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头堡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年,美国新闻频道CNN报道称,“中国或许拥有世界上最长和最高的大桥,但是论创新,都比不上南京长江大桥。”
▲CNN报道截图:《南京长江大桥是如何永久性改变中国的》。
在此之后,还出现了一系列南京长江大桥限量珍藏版周边。
不光是邮票、明信片,就连第一辆南京产自行车也叫“大桥牌”,还有粮票、香烟盒上,甚至米袋子上,都能看到当年的大桥形象。
▲去你家碗橱里,或者储藏室里翻翻,肯定能翻到不止一样,上面印着大桥LOGO的老物件。
还有根玉兰灯,至今一根不少,一家人就是要齐齐整整!此次回归的玉兰灯,还可以实现亮度调节,真的堪称令人期待已久!
2.我和大桥有个约定
在全体南京市民的心目当中,南京长江大桥也是任何桥梁都无法替代的,因为它是半个世纪以来,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老一辈南京人,几乎都拥有过一张与南京长江大桥的黑白合影,同样的姿势、同样的背景,寄托着同一种对于大桥的感情。
▲去你家老相册里,或者玻璃台板底下找找,一定能找到这么一张你爸妈年轻时候跟大桥的合影。
年12月26日至28日,完成整修翻新之后的大桥,向公众开放三天。
来自全国各地、与南京长江大桥有着各种情感联结的人们,牵手漫步走过大桥,人群里不仅有桥北的上班族、前来观光的游客,还有喜爱文物的达人。
更多的是已经退休或者接近退休的叔叔阿姨们,他们也是50年前大桥正式开通之时,见证过当时盛况的历史事件亲历者。
▲完成整修翻新后对公众开放的那三天,大桥也见证了来自各个民族的舞蹈,以及各种款式和颜色的丝巾。
其中,有这样两位老人,他们的故事格外动人。
王世清:我和大桥一起成长
年,王世清考入南京航运学校,学校就坐落在距离南京长江大桥不远的地方。课间,站在教室的玻璃窗前,王世清一抬头就可以欣赏到大桥的雄姿。
毕业之后,王世清被分配到南京长江油运公司工作,工作地点就在大桥底下。
最早,他是长江航线上的一名水手,每次经过南京长江大桥时,看到大桥如此雄伟壮观,年轻的王世清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
▲王世清(图右)18岁和两个朋友在大桥上的合影。
18岁的时候,他和两个朋友一起,在当时的“网红打卡地”——大桥的桥头堡下,昂首挺胸地拍了一张合影。
这一次,当南京长江大桥重新开通的时候,两个朋友也从安徽芜湖赶到南京,为的就是三个人一起,再以同样的造型跟大桥合一次影。
▲50年过后,王世清(图右)和两个朋友又来到大桥上的同一个地点,照了一张同样的合影。
王世清感觉自己似乎跟南京长江大桥有着说不清的缘分,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和大桥相关的一些物件。
从一枚小小的邮票开始,到跟大桥有关的所有东西,只要他见到,不管花费多少钱多少时间,他都一定要收到。
▲当年参与大桥建设的工人们戴过的安全帽,和各种劳保用品,如今都成了拥有独特吸引力的展品。
这一收就是40年。
大桥重新开通后,王世清打算把所有展品都拿出来透透气,为此他举办了一个小型展览,希望更多人了解大桥的故事,了解他们那一代人的青春故事。
冯永祥:大桥是我的无悔青春
冯玉祥老人今年72岁了,是当年建桥的老工人,也是对南京长江大桥感情最深的一批人。
甚至连儿子女儿的名字里,都带有一个“桥”字,一个叫飞桥,一个叫爱桥。
▲如今已经72岁的老人,说起当年建设大桥的经历,一句“青春无悔”脱口而出。
年9月24号,也就是大桥正式通车的前6天,冯永祥还在大桥上进行“美容”工作,可是当时吊住他的卷扬机钢丝绳被意外绞断,他从20多米高的上层公路面硬生生摔到了下层铁路面上,当场造成压缩性腰椎骨折。
▲50年来,冯永祥都精心地保留着当年林友俊医生书写的病历,上面满是林医生细致而又亲切的医嘱。
这一摔,冯永祥就没能参加于当年9月30日举行的通车仪式,为此他感到非常失落。
不过,因为林医生及时有效的处置,冯永祥不仅顺利地重新站立起来,而且半个世纪过去了,也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然而他的遗憾之处则在于,当年没能找到机会对主治医生林友俊真诚地说上一句“谢谢”。
于是,借着大桥重新开通这一契机,他特别希望弥补当年的遗憾。
几经辗转,这一次他终于联系上了林有俊医生,并且把精心准备的礼物送了出去。
▲冯永祥老人送给林老医生的是一本名叫《南京长江大桥》的纪念版书籍。
如今,他和当年的老桥工们仍然会定期聚会,三年一小聚,五年一大聚。
联络册上每走一个人,就会画上一个红框。
老人说,大桥都是文物了,那我们这些建桥的人更是文物了。我们这些老桥工,再不见面,怕是也见不了几面了。
▲几年前,他还通过媒体找到了当年的师傅,可是就在见面的头一天,师傅去世了。
这是专属于那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青春,无悔。
滚滚长江东逝水,即使50年过去了,南京长江大桥依旧气吞山河!
南京长江大桥不仅仅是南京人过江的一座桥梁,它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就像一位最忠实的老朋友,在长江上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喜怒哀乐,倾听着关于她的过往和未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