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要去伦敦这是南京送给全
……
南京长江大桥50岁了
一个人走过了半个世纪,肚子里会有很多故事
关于亲情与爱情
关于回忆与见证
张健摄
今年9月3日至23日
年伦敦设计双年展的中国馆里
中国馆将送给全世界一份特别的礼物——
“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展览
展出中国人对南京长江大桥的情感
张健摄
中国·南京馆展览了哪些东西?
中国·南京馆展览的主体部分嵌在附有三个龛的筒拱廊道中,由一条长约17米的红色半透明时光长廊串联起三个白色的情感房间。
时光长廊外侧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与大桥有关的历史与记忆计划,在内侧的“物之家”,公众可以通过VR观摩18样老物件,体会大桥符号的日常意义及其承载的记忆和情感。
三个情感的房间分别从声音、空间、视角三个角度展示了不同的历史碎片。
人们与大桥合影的老照片
在“声音的混响”展厅中,参观者会被与大桥有关的声音包围,包括5首为南京长江大桥创作的歌曲和采集自大桥周边环境的真实声音。
带有大桥图案的老收音机
其中,有一首名为《我为祖国守大桥》,这首歌是七八十年代在京沪线上的火车,经过大桥时的必播曲目。而且这首歌曲的长度和穿过大桥的时间几乎是相同的,火车接近大桥时开始播放,等歌曲播放完毕,车也逐渐驶离大桥。
第二个房间是“图像的层叠”。展厅展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像摄影。无法亲身到访大桥的中国人,会在家乡的照相馆里,在绘制出的大桥背景前留影。
人们在绘制的大桥前留影
到不了大桥,人们也以在这些画前面留影为荣。这些背景画源自同一个拍摄角度。这些留影也见证了人们诸如团聚、毕业等等人生重要时刻。
邮票上的南京长江大桥
第三个房间“时代的纪念性”展厅选取了大桥实体模型、经典视角框景和诸如装饰镜、首饰盒、日历、杯子等带有大桥经典视角的物品图像,展现了大桥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奇观而辐射出的各方面影响。
现代艺术家作品、过去的日常用品、大桥在老艺术家作品中的经典形象、儿童画
火柴盒上的经典大桥视角插画
透过经典的大桥视角
去审视和回味共同的情感与记忆
重新定义作为历史符号的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的点点滴滴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于年,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现代化桥梁,不仅是新中国技术成就的象征,更承载了一代中国人的记忆。
大桥封闭施工的前夕,全南京似乎一下子提前燃起了对大桥的想念。
.8.11.夏拆除水泥桥面板薛晓红摄
年9月12日,是大桥最后一块水泥路面拆除的日子,老人家特地来到桥上,见证了这样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薛晓红摄
封桥仪式上有云南的老人专门穿着少数民族的服装来告别,他坦言道自己“非常感动”,这些人关于大桥的记忆还活着,对大桥还有情感。
南京长江大桥被用来展示和证明中国发展道路的先进性。在到年间,大桥先后接待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府首脑及多个外国代表团。它是一扇面向世界的展示之窗。
全国有超过30家科研和建设单位共同参与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同时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为大桥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时即是一个特殊的游览场所。在桥面上,由两百多块栏杆浮雕组成的“大桥画廊”以画面的形式浓缩了全国的建设成就和自然风貌。
大桥承载了人们对于国家富强和美好生活的想象。
《天堑变通途》
本次中国馆的主角是南京,南京长江大桥作为承载了一代人记忆和情感的桥梁,被推荐到了伦敦。这次展览是要探讨南京长江大桥作为地标,它所承载和维持的情感意义。
桥头堡内年内开放,再见又是“艺术的空间”
预计今年秋冬,桥头堡内将会以历史陈列馆和垂直美术馆的面貌向公众敞开。其实早期大桥的桥头堡内部就有很多画家笔下大桥的作品,以前就是艺术的空间。
6.11.南桥头堡脚手架拆除。薛晓红摄
张健摄
今年开放以后,底层将会是历史陈列馆,上面是垂直美术馆。计划开放首期将会以儿童画画展的形式展现在市民面前,未来还有可能做成当代艺术展等等多种可能性,大桥的记忆还在延续……
张健摄
大桥又不仅仅是过去
它还代表未来
素材来源
紫金山新闻、南京广播电视台、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