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的40天挽救中国的宜昌大撤退,毛主
年12月,宜昌城静悄悄。卢作孚带着工人最后一次巡视码头。原本堆积成山的物资和汹涌的人潮早已不在。可他的脸上却挂着不可捉摸的微笑。‘“老伙计们,永远记住这一天。咱们为中国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卢作孚和他民生公司,这群勇士们完成了一场历时40天的仓皇而悲壮的大撤退,一场关于中国抗战命运的大西迁。
早在年11月,国防委员会就已经做出据诶,将沿海地区的企业相继迁往内地。而当时中国的铁路不够发达,公路也很稀少。要想大量的物资入川只能走水路长江。
由于要朔江而上,从南京、上海等处来的大船不能直达重庆,只能在宜昌城下船再换载小船行驶。当年10月武汉沦陷的消息传到宜昌的时候,卢作孚心慌了。
他立刻意识到,宜昌即将成为日军下一个目标。
因为这里堆积了来自全国大量的物资和人员。
而武汉离此地只有公里。
民生公司是当地最重要的航运企业。而卢作孚除了是民生公司的老板外,他还有一个身份是交通部常务次长,兼任水陆运输委员会主席。
此刻他有权调度长江上一切民用船只。
当时能走峡江的只有民生轮船公司的22艘轮船和2艘外轮,以及条木船。而民生公司单船运载能力只有吨至吨。按这样的运力计算,将全部物资和人力运至重庆需要整整一年时间。
敌人不会给你这么多时间,而且长江的枯水期也只有40天时间。
也就是说,留给卢作孚的时间不多了。
“决不留一个零件给日本人”卢作孚在公司内部的动员会上做出庄严的承诺“就是我们全部被炸死,也要让所有的物资入川!”船工人们热烈鼓掌,这一刻他们就如同战士们一般。
卢作孚他们的方案是“三段航行法”。
最重要和最不易装卸的笨重设备,由宜昌直接运到重庆;
次要的、较轻的设备则缩短一半航程,运到万县再交由其他轮船转运;
更轻、更不关紧要的器材,再缩短一半航程,只运到奉节、巫山或巴东即卸下,留待以后再运。
为了实现,这项冒险而又紧张的运输工作。民生公司掏钱将长江上征收条木船一起参与运输工作。
年10月24日第一艘满载着物资的轮船驶出宜昌。当时的报纸是这么记载的
“当汽笛声中,这些孩子们扒砸栏杆上放声高歌,摇着小手向卢作孚告别的场景,令岸边观者无不动容。”
但是卢作孚可没有时间伤感,他要抓紧时间工作。
他的敌人不仅是日军还有枯水期。
40天后的枯水期将彻底阻断宜昌物资水运进入重庆的希望。
为了报效国家,民生公司决定,收取极为低廉的运费。兵工器材每吨只收运费三十元到三十七元,民间器材只收六十余元到八十余元。
为什么要这么低运费?不是因为卢作孚有钱,而是他想尽可能的将物资都转移到大后方去,为中国抗战胜利增加一些希望。
奇迹,这一次真的眷顾了中国。
40天的抢运,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民生公司硬是将整个宜昌城给搬空了。
而他们也付出了血的代价:16艘船沉没、69艘炸伤,名职工牺牲61名致残。
但是他们的努力也为国家赢得了重建的机会。
河南中福煤矿撤退到重庆和天府煤矿合并成为了最重要的煤炭供应基地。
大鑫炼钢和周恒顺机器厂在重庆重建。
常州的大成纺织厂和三峡染织厂合并。
还有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炮兵技术研究处、金陵兵工厂这些就是军火制造的中心。据当时的国民政府经济部调查,这次抢运出的兵工厂和民营企业的机器设备,每月仅手榴弹就可以造30万枚,迫击炮弹7万枚,飞机炸弹0枚。
冯玉祥后来曾写信称赞卢作孚是“最爱国,最有作为的人”。毛主席也说,抗战中万万不能遗忘的人,一定有卢作孚的名字。
年,民生公司结束了营业。那一年,卢作孚因为吞食大量安眠药而过世。
但,奇迹并没有因此而终结。
年,他的儿子卢国纪在公司原址上又重建了民生公司。
20年后,再次成为了国内最大的航运企业集团。
如今,在民生实业集团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