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获国家级荣誉巴东一村支书,就是这么牛
4月28日
中央文明办发布4月“中国好人榜”
巴东县绿葱坡镇野花坪村党支部书记、主任
王祖华获评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
“我是土生土长的野花坪人,和家乡人民一起吃苦长大,这里就是我的根,我要改变乡亲们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这句朴素的话语,是巴东县绿葱坡镇野花坪村村支书王祖华的独白。
▲王祖华(左二)和贫困户拉家常
一个不忘根的游子魁梧身材、八字须、谈吐大方,这是王祖华给人的第一印象,举手投足间透着成熟、稳重。“瞧!对面半山腰就是我小时候的家,出行全靠一条崖壁上小路。”顺着王祖华手指的方向,一层层云雾在山峰和沟谷间袅绕,“艰险”“偏僻”“凋敝”等字眼在心中定格。 “那个时候,家里只有一张桌子和几条板凳,真切体会到了‘家徒四壁’的字面含义。”在穷窝中摸爬滚打,王祖华从骨子里立下了改变贫穷的誓言。从部队转业后,王祖华走南闯北,跑运输、进企业、种苗木、开公司,他坚信“成功青睐于爱折腾的人”。
▲讨论脱贫规划
在商海风雨中闯荡了几年,王祖华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身价也来了一个大逆转,小日子有滋有味。可在老家,乡亲们还挣扎在温饱线下,连肚子都糊不饱,这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我一个人吃饱了,乡亲们都饿着在,于心何忍呢!”王祖华暗暗告诉自己,是时候为乡亲们做点什么了。 拿出3.4万元积蓄,村民苦战3个月修通了一条3公里的公路;个人垫资26.5万元,历时8个月凿通了贯穿悬崖的7公里“洋桥”公路;自掏腰包4万元,为贫困家庭谭栋亏修建一栋两层楼房……“我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在王祖华心里,乡亲们的事儿就是自家的事儿,乡亲们的心也紧紧跟他贴在了一起。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民心好比公心的镜子,折射出一个人的本质。“祖华,你当我们村的脱贫带头人,跟你有奔头。”年9月,村民们一致选举王祖华为村支书,也是全镇最年轻的村官。“乡亲们这么信任我,我一定要努力和付出,让他们过上小康生活。”虽不到30岁,但他深信他的肩膀可以撑起乡亲们的期望。
一个改姓为“公”的村官在村子里,除了乡亲们称呼的“王书记”外,王祖华还有一个“倒贴书记”外号。私人贴钱贴物修路、建房和发展产业,王祖华被家人嘲讽改了姓,由“王”变成了“公”。而他从不解释,仍“一意孤行”。 年,一场精准扶贫政策春风席卷八百里巴东,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也在野花坪村启动。乐业要先安居,乡亲们住上了好房子,才会有好日子可言。王祖华组织村支两委、村民代表集体探讨和分析,最终决定在该村一个地名为“野花谷”的地方,集中安置89户贫困户,让乡亲们挪出祖祖辈辈栖身的穷窝。 “每户只需交6万,就可以住上两层小洋房。”今年84岁老人李天秀离开了住了30余年的老土屋,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新房。为节省资金和减轻乡亲们的负担,王祖华无偿捐出地基,还当起了工程建设“监理”和“设计师”。历经一年时间建设,80栋格调清新的小洋房与柏油路、小溪、田园构成一幅唯美的峡谷山村新画卷。
▲美丽的新村庄
住上了好房子,还要鼓起钱袋子,穷怕了的乡亲们才会彻彻底底拔掉穷根。有山、有水、有风景,王祖华瞄上了野花谷这座“天然氧吧”,把安置点打造成都市人的“避暑驿站”。“野花谷要突出野花主题,也有体现山、水、景、人的有机统一,让人在这里找到原始的山水滋味。”在设计图上,王祖华一笔笔圈点、琢磨,别出心裁让野花谷景点横空出世。 “国华啊,明年‘五一’野花谷景点开门迎客了,你们一家子到时可以做导游、搞管理,还可以做保洁,坐在家门口轻松赚钱呢。”坐在火炉旁,王祖和陈国华一家人论起了发财致富“旅游经”。和陈国华一样,安置点贫困户都把二楼装修成客房,每栋小洋房成了一个“微旅馆”。 9年时间,新修公路70多公里、硬化主干道12公里、54名村民全部喝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户村民用上了沼气……年,野花坪村整村脱贫销号。“眼看穷山沟变样了,乡亲们笑了,心里也是甜滋滋的。”在野花坪村民心目中,王祖华就是一个姓“公”的村支书,乡亲们把他当成自家人。
一个不“称职”的爸爸“老王不简单啊,是一个硬汉子,他身上承压的东西太多了,很敬佩他。”9月27日,在野花谷游客接待中心建设工地,记者见到了施工负责人薛林,提到村支书王祖华,他就来了这样一段开场白。
交谈中,王祖华从远处走了过来。“他一天闲不住脚,只要施工,几乎都在工地上守着。昨天晚上,他又去县里交材料,凌晨才赶回来,先看到他时眼里都是血丝。这样的搞法,一般人扛不住。”看着王祖华的身影,薛林再次感叹。
▲翻看生病小女儿的照片
不拿一分工资,还倒贴钱,家里家外还靠妻子一人打理,王祖华被家人冠上“不称职”这个名号。“我的小女儿聪明可爱,生病了我却没有时间陪伴在他的身边,心里十分内疚。”夜深人静时,王祖华点上一支烟,打开妻子 一边是精准脱贫的号角频催,一边是父老乡亲脱贫的热切眼神。小女儿身患肾母细胞瘤,在武汉住院三年,都由妻子一人照顾治疗,大女儿则寄养在亲人家中,王祖华几乎每天都在县城、绿葱坡集镇和野花坪村“三点一线”来回跑,为的是让野花谷真正成为乡亲们奔小康的“旅游硅谷”。 “小女儿住院三年,我每年看她都不到三次,还是趁开会或出差的空档时间去的。”说到这里,王祖华眼角有些湿润。“野花坪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更是我一生牵挂的地方。”王祖华誓言将继续用公心、恒心和责任心执导穷山沟的脱贫蝶变。
情系百姓,扎根基层,奋斗于民。
他就是“中国好人”王祖华
为他点赞!
长江巴东网声明:凡本网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长江巴东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