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崇文重教打造荆州

(记者黄道培杨章池杨眉杨昌洪)当采访车爬上松滋市斯家场镇的山丘,一座宛若森林公园的小山村印入眼帘。村口,“荆州博士第一村”的巨型石雕格外引人注目。

姜家岭村,共有农户户,总人口人,却在十几年间走出名大学生、32名硕士生和11名博士生。

20多年来,一座并不富裕的小村成为“荆州博士第一村”,演绎出一幕幕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生动故事,成为松滋市乡村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基层党建和文明之风吹拂着松滋大地,在厚重的乡土上孕育出一树树繁花。

小山村里的博士馆

姜家岭村委会设置有一间“博士馆”,一座手捧书卷“啃读”的孩童塑像置于馆中央,成为姜家岭村少年“晴耕雨读”的文化象征。11位博士的事迹以展板形式呈现出来——

易法军,先后主持和参与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傅大干,小儿神经肌肉疾病及新生儿重症救治领域的专家,年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成员。

温国元,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学博士,获多项国家科技奖励及专利。

……

村民们引以为豪的博士馆,承载着姜家岭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记录了一批批农村孩子奋发向上的人生轨迹,彰显出教育助推社会治理的理念。

“扬耕读风气,培家国栋梁。”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支部书记梅启新说,通过榜样的力量,能激励更多的孩子发奋读书。

每当寒暑假,许多返回姜家岭村的“高知”们就成了村里孩子们的好老师,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总是书声琅琅。走出山乡的大哥哥大姐姐言传身教,在姜家岭村的中小学生中,撒下勤奋求学的种子,让他们沿着哥哥姐姐的求学路径,继续前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姜家岭村的“博士馆”里,记者看到,很多博士、硕士都一定程度受到本村人影响,本科就读于长江大学的石油勘探等优势专业,再继续深造,成为硕士、博士。

读书不是一个人的事

姜家岭村口竖立着“励学门”,上书对联“莘莘学子为中华崛起苦读,拳拳爱心将人才培养勤耕”。

梅启新曾定下目标:用20年时间,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每户培养1名大学生。

这个今天正在逐步实现的愿景,当时被不少村民笑话。

斯扬是西北大学的一名博士,石油工程专业。10年前从长江大学本科毕业时,他在找工作还是考研的选择上犯了难。

当时,斯扬应聘到西安一家测井服务公司,被派往陕北工作。来到陕北后,他体会到了父母打工的艰辛。工作半年后,父亲支持斯扬辞掉工作,继续读书。年年底,斯扬完成博士论文答辩,顺利取得博士学位。

“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斯扬的父亲斯尚富坚定地说。斯尚富和妻子念书时成绩都很好,但因为家庭贫困,两口子没能完成学业。为了供斯扬读书,斯尚富开拖拉机搞运输,老房子直到年才翻新。

姜家岭的山坳深处,傅振耀老人生活于此。今年82岁的他精神矍铄,谈起自己的子女,言语间满是骄傲和欣慰。

为了供孩子们读书,傅振耀养猪、卖鸡蛋、上山砍柴,常常是早晨5时起床,天黑了才回家。女儿傅大琼放弃学业,学做裁缝、做生意,补贴家用。

傅振耀一家传承着“耕读为本、以善为家”的家风,生活越来越好,一代代成人成才。傅振耀的小儿子傅大干是重庆大学临床医学博士,村里修路修桥资助贫困大学生他都慷慨解囊;傅大平、傅威在深圳创业,两兄弟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傅大琼的女儿学成后进入华为工作。

家庭支持,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94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