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嘉陵江迎来了鱼儿产卵期,重庆玩出了新

长江,全长近公里,是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孙河的世界第三长河,更是世界水能第一大河,亚洲第一长河。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最终在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

长江与黄河流域孕育的独特文化,对中华文明产生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因此,自古以来她们就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丰富,包括淡水鲸类2种,鱼类种,底栖动物种(属),水生高等植物余种。白鱀豚、中华鲟、达氏鲟、白鲟、长江江豚等更是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曾几何时,因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长江的生态付出沉重的代价,渔业资源更是到了近乎枯竭的地步。为了修复长江生态、保护自然资源,从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开始实施为期10年的禁渔期。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长江流域的生态正在逐渐地恢复,水中鱼类的种群数量越来越多,个头越来越大,就连一些少见的珍稀野生保护鱼类也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碧水蓝天,这段时间正是鱼类的繁殖期,为促进渔业资源恢复,提升“十年禁渔”的效果。近日,长江重庆江津段、嘉陵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重庆北碚段等地,专门在江面上为鱼儿们设置了供它们产卵的“产房”。

在嘉陵江北碚段的三胜庙,百米长的“鱼产房”在江面上随波浮动,场面非常地壮观。据工作人员介绍:每个鱼巢都是以5米*2.5米的竹竿作为框架,然后在中间扎上水草,最后在江面上将其相互串联起来,今年这里铺设人工鱼巢达个,面积达平米。

不仅仅只是简单地设置了“鱼产房”就完事了,当地的农业农村委还联合西南大学科研人员,不定期在江上巡查,实时掌握“鱼产房”的铺设情况,同时采用水下机器人近距离观测记录“鱼产房”的动态,对鱼巢着卵孵化的情况进行监测。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鱼类的产卵、孵化是自然现象,人类应该遵守自然规律,不应该过多地干预。大家不知道的是,这段时间是枯水期,江水会不断地下降,鱼儿将鱼卵产在江边的石头和水草上,一旦水位下降鱼卵就裸露了出来,如果没有降雨或上游来水,将影响这些鱼卵的正常孵化,时间一长甚至还可能不能孵化。

这些人工搭建的“鱼产房”框架是空心的竹子,它们会漂浮在江面上,随着江水一起升降,不会让鱼卵“搁浅”,从而提高鱼儿的孵化率,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

据西南大学科研人员介绍:这些人工设置的“产房”为鱼卵的孵化提供了庇护所,如此一来,鱼卵的存活率要比自然条件下孵化的提高3倍以上。

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保护,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相信长江昔日“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辉煌将再次重现。

对于这种才江面上对鱼儿设置“产房”的做法,你们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和大家一起来共同分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00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