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一女播报员
前言
年,武汉长江大桥胜利通车。
按理说,碰上这种喜事,现场氛围应该非常喜庆,但一女播报员却在广播中放声大哭。
这个播报员是谁?她为什么痛哭?
想知道这些故事,还请各位朋友往下看。
四次结缘
播报员是桥梁专家李文骥的女儿——李希。
李文骥,年生,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土木系,先后四次与武汉长江大桥结缘。
第一次结缘在年。
那一年,李文骥跟随德国教授米勒来到武汉,进行大桥选址。
“政府当真要在这里建桥?”
“老师,您有意见?”
“粗略估计,大桥长1.5公里。这种距离,欧美工程师都不敢确保成功,中国政府何来胆量?”
“老师,可别小瞧我们中国人。今年建不成就等明年,这辈人建不成就等下辈人。”
李文骥很不高兴米勒说的话,带头反驳。
“这是不是愚公移山?话说回来,你对选址有什么想法?”
“老师,龟山和蛇山之间江面最窄,我建议将这两处作为桥址。”
“好,想法不错。中国现在很贫弱,可有你这种聪明人,复兴只是时间问题!”
米勒很欣赏李文骥,认定他将来必成大器。
第一次结缘,桥址已经选好,却因军阀混战没有动工。
第二次结缘在北洋时代。
年,北洋政府聘请美国专家华德尔,规划武汉长江大桥。
“桥址就选在龟山和蛇山。”
“华教授,桥址好选,就是钱…”
“初步估算,需要万银元。”
“这么多!”
听到这个数字,李文骥惊出一身冷汗。
“怎么,政府拿不出来?”
第二次结缘,因费用问题失败。
第三次结缘在年。这一年,茅以升任处长,请来苏联专家。
与前两次不同,这一次桥址选在黄鹤楼和刘家码头。与前两次相同,这一次又倒在钱上。
第四次结缘在解放战争初期。
年,旧政府以茅以升为总工程师,请来美国专家鲍曼,规划武汉长江大桥。
因经费问题,工程一拖再拖。几年后,国内形势大变,第四次规划不了了之。
自民国至解放战争时期,李文骥四次与武汉长江大桥结缘,都以失败告终。
外国人借机嘲讽:“中国人不会建桥。”
难道,中国人真的不行吗?
中华儿女多奇志
建国后,毛主席做出指示,决心造桥。
“武汉长江大桥必须要建!要建好建棒。旧政府办不到,现在我们来!
它不光建给外国人看,更要造福社会、造福百姓。”
会议结束后,铁道部请来李文骥。
李文骥当时已抱病在身,得知委任消息后,不顾重病,毅然前往武汉。
“建武汉长江大桥,是我一生梦想。大桥若能建成,我死而无憾。”
长江边上,李文骥率领一众年轻人,进行桥址勘测。
“年,我随德国教授来这里,当时桥址选在龟山和蛇山。”
“李先生,既然桥址已经选好,为什么没有建?”
“唉,形势混乱!
当年军阀割据,总统如走马观灯,谁还有心思建桥。”
李文骥看向后生,眼中满是自己青年模样。
“年,旧政府又让我搞武汉长江大桥。
那年长江发大水,勘探工作很困难。”
“第二次是因为大水没成?”
“不,不是大水。比起天灾,人祸更可怕。
美国专家半路回国,旧政府没有决心。说到底就是两个字:没钱。”
李文骥远眺江面,回想起当年在暴雨下艰苦奋斗的时光。
“第三次在年。
钱,又是钱!那个时代,国家动荡,时局混乱,想建座桥可真难!”
“第四次在抗日胜利后。
我当时想,日本人被赶跑,国家安定。这下有时间,有钱建桥,可谁知旧政府枪口一转,对准自己人,唉!
这是我第五次与武汉长江大桥结缘。这一次,一定能成功!”
晚上,李文骥时不时梦到武汉长江大桥竣工。他站在大桥上,变回青年,从德国教授面前走过。
年,李文骥因病逝世。
临终前,他口不能言,接过笔,写下“武汉大桥”四字。
一个李文骥倒下,千万李文骥站起来。
一个老前辈去世,千万年轻人继承遗志,斗志昂扬。
胜利通车
年,毛主席横渡长江,游至武汉长江大桥附近,诗兴大发: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
“方便多啦,方便多啦!”
“谢谢党,谢谢国家,这大桥真是送给咱老百姓的好礼物!”
当天,五万市民齐聚大桥,相拥庆祝。
“武汉长江大桥于10月15日正式落成通车…”
现场广播中,时不时传来微弱哭声。
那播音员不是别人,正是李文骥女儿李希。
“爸爸,大桥建成啦!您在下面好好休息吧。”
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举行通车50周年庆典,桥梁专家唐寰澄来到现场。
大桥下,唐寰澄走在江边,脑海中浮现出李文骥的身影。
“我身体不行了,怕是撑不到大桥建成。
各位不要气馁,不要灰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大伙齐心协力,大桥一定能建成!”
“李先生,大桥建成了,您安息吧!”
唐寰澄捧起一抹泥土,撒入江中,久久不肯离去。
结语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后,极大促进南北经济发展。
想当年,旧政府四次建桥,均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一次规划,便摘下胜利果实。
大桥建成,离不开中央领导英明决策,离不开技术人员艰苦卓绝奋斗,离不开施工群众默默奉献。大桥是中华民族团结与智慧的结晶。
向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全体人员致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