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家和企业家双重身份转换中,他是如何
●个人简介: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长江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自年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室担任PI工作,现兼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筹)系副主任。并担任FrontierinPsychiatry(IF=2.8),FrontierinHumanNeuroscience(IF=2.8,GAE)编委和多个国际顶级杂志审稿工作。
目前为亚洲药物滥用研究学会药物成瘾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成瘾影像学分会副主委,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神经管理与神经工程研究会副理事长,安徽戒毒康复研究协会副会长,安徽省戒毒工作协会副会长,安徽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研究方向:(1)认知障碍/精神疾病的神经机制:如药物依赖及网络游戏成瘾等;(2)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高级认知功能影响的神经机制:如情绪、决策、爱情等;(3)探索非药物技术在成瘾及其他精神或神经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神经机制:如神经信号实时反馈、tES、认知心理疗法等。
●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HumanBehaviour、BiologicalPsychiatry、Brain、AdvancedScience、Neuroimage等国际一流杂志上。
显而易见的是,科学家正在成为生物科技革命浪潮中的创新力量。
他们不是我们以前非常熟悉的大企业家,也不是站立在风口之巅的互联网人,而是一群守在宁静角落里,专注于自身科学研究的匠人。没有光打在自己身上,他们就自己发光。在当代,技术创新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国家也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支持科学家完成科研成果从“研”到“产”的蜕变;在十四五的相关规划中,也多次提到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宏观政策,终究会作用于具体的地方和人,大量的科学家、临床专家都在积极地探索科研转化创新模式。
张效初教授也是其中一位。张效初教授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自年回到中国科大至今,一直致力于药物成瘾疾病及干预机制的研究。在张效初教授看来,文章是发不完的,只有研究的科技成果转化真正落地到真实场景中,其社会价值才会得到最大的释放。
年,在他人的“撺掇”下,张效初教授组建团队,成立了效隆科技,并基于其十余年研究成果,推出了NeuroSee脑控仪。目前,这一产品在安徽等地的司法戒毒局、高等科研机构,被成功应用于尼古丁、毒品和酒精成瘾的治疗。
动脉橙果局对话张效初教授,走近他的创业经历,看他是如何在科学家和企业家双重身份中转换?如何攻破科研转化难题的?也希望能为正在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产业界同仁探得一丝启示。
以下为动脉橙果局与张效初教授之间的对话实录,为便于读者顺畅阅读,动脉橙果局在文字上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01
“找到懂市场的合伙人”
动脉橙果局:您为什么会选定药物成瘾疾病干预做研究方向?项目当前进展如何?
张效初:我在博士期间就开始了药物成瘾疾病的基础研究。年博士毕业后,我前往美国国立健康卫生研究院药物滥用研究所访问交流,开始了药物成瘾干预机制的应用型研究。
NeuroSee脑控仪是我们的项目产品,具有神经反馈和电刺激两个功能模块。经过试验证明,我们的神经反馈技术在吸烟成瘾、冰毒成瘾患者中已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并且至少在治疗结束后三个月时仍有效,在焦虑症和多动症方面也有明确的效果;电刺激技术在成瘾方面也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在抑郁症、卒中康复等疾病上也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动脉橙果局: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创业做成果转化的?从科学家到创业者,您做了哪些准备?
张效初:其实我心中一直有创业的想法,希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真正决定创业,还是在别人的推动下开始的。几年前,有人找到我,说帮我做成果转化。然后我们就组建团队、寻找投资……创业路艰难又漫长,经历了一些事情,项目几近夭折。
也是这时,我明白了一件事:在项目早期的时候,科学家一定要自己来做主导,自己做公司决策人,而且目光不能只聚焦于技术创新,还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