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江巴东网迈出第一步的记者杜瑞芳,
杜瑞芳
大学毕业后,《长江巴东网》成为她工作的第一站,现为恩施日报社记者。
杜瑞芳是恩施日报社一名拥有15年党龄的80后记者。她深耕基层报道,用脚步丈量深度,用作品显示温度,在不断践行“四力”中,攀过绝壁、坐过吊篮,趟过洪水、进过“红区”……一直冲锋新闻报道最前线,用笔和镜头采写、拍摄了大量有温度、有深度、接地气的新闻报道。
杜瑞芳(左二)正在朝东岩实地采访朝东岩绝壁上的采访
用脚丈量民情,用心了解民生,腿上有多少泥土,稿子里才能沉淀多少真情。
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为了一口生命之水,干部群众不畏艰险、艰苦奋斗。恩施市屯堡乡田凤坪村位于朝东岩万丈绝壁之下,为了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当地村民在驻村“尖刀班”的带领下,通过钢丝、吊篮实现“绝壁取水”。
杜瑞芳得到新闻线索后,立即收拾采访装备奔赴现场。米高的悬崖,一根长约米的缆绳一头连着吊车、一头连着吊篮。吊篮悬在空中晃晃悠悠,一点点往下降,靠近绝壁半腰的山洞时,工人小心地将管网、发电机等施工设备往洞内搬运。
当她第一次站在朝东岩悬崖顶端往绝壁下看,两腿打颤。但来不及害怕,她迅速投入采访。当她拿着设备爬进吊篮和工人师傅一起,沿着绝壁下到洞口时,悬崖上有人在喊“天呐,怎么有个女孩下去了!”“你们看,报社那个女记者真的下去了!”那一刻,她不仅是一名记者,也成了“取水人”中的一份子。
崖顶到洞口米,短短5分钟,像经历了一个世纪,紧张得连呼吸都变得刺耳;洞口到洞内水源地相距米,平坦的路上10多分钟的路程,足足走了1个半小时。洞内漆黑一片,乱石嶙峋,暗河涌动,危机四伏。她的脚被卡在了乱石堆里,好不容易才取了出来,咬咬牙,把就要奔涌而出的泪水忍了又忍,继续前行。在水源地拍完画面后,她和同事完全是凭着一口气撑着走出山洞的。当她们坐着吊篮回到悬崖顶上时,村民们说:“这些记者还真能吃苦!”这时,她们才看清楚自己满身的泥、挂破的包、擦出的伤痕。所幸,所有采访设备都保护完好。
顾不上休息,她和同事开始写稿。当完成最后一次版面修改时,已是次日凌晨两点。看着办公桌上已经凉透的外卖,才想起还没有来得及吃晚饭。
这是她10多年记者生涯中,最艰险的一次采访。当她们以全媒体的形式全方位报道了“绝壁取水”的艰辛后,引发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