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送绿电,细数我国海上风力发电三个最
我国过去的清洁能源主要来自陆上水电,近年则逐步转向风能,尤其是海上风能。数据显示,中国海上风电新增容量连续3年世界第一。截至年6月底,全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万千瓦,海上风电总容量超过德国,仅次于英国。
沿海的资源丰富,相关技术不断提升,再加上政策支持,海上风能在中国已经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这篇文章梳理海上风能的「三个最」,一窥中国清洁能源的发展现状。
第1最:中国最大海上风力发电集群
我国海上风电工程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其中江苏是重中之重,装机规模佔据全国「半壁江山」。
年底,江苏建成了中国最大的风能输电通道工程——第二输电通道工程。这个工程全长公里,北至江苏盐城,南至江苏南通。数量庞大的风车、变电站、双回输电线路,形成海上风能发电集群,装机容量超过千万千瓦,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也令江苏成为继英国之后全球第二个海上风电突破千万千瓦装机的地区。
风力发电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该工程的智能控制平台能精准预测风向、风速等参数,风力大的时候工作人员就联络火力电厂减少发电,转而用清洁的风能为市区供电。
根据测算,工程全面运行后,每年可以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输送亿千瓦时的电能,基本满足一座大型城市的用电需求,同时拉动上下游产业产值累计亿元,支撑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接近3,亿元。
第2最:距离海岸最远的海上风力发电项目
随着近海开发逐步饱和,风能发电走向深海成为必然。年12月,位于江苏的大丰H8-2海上风电项目成功发电,这个项目的场址距离海岸最远超过80千米,是中国最远的海上风电项目。
深海风电施工工艺複杂、电能输送距离长,对技术水准、施工资源的要求很高。负责建设的三峡集团团队攻克了天气恶劣、海底情况複杂等种种难点,最终突破了深海风能发电的障碍。
为了实现远程输电,工程所用的海缆长度达到86.6千米,创造了中国距离最长、直径最大的交流海缆应用纪录。
另外,在远距离交流电传输中,海缆的电容效应将导致传输无功损耗增大。这个工程配套建设了一座陆上控制中心、一座海上升压站和海上高抗站,可弥补损耗,提升发电效率,保障输电的高效平稳。
江苏大丰H8-2海上风电项目,标志着风电突破远距离交流输电的瓶颈,令风能发电向深海再进一步。
第3最:最抗风漂浮式风电项目可抗17级台风
近海发电,要将风车和设备固定在海床上;如要开发深海风能,就必须製造漂浮式海上风能机组;而飘浮式设备必须要具备的核心功能就是抗风,能够应对海上的各种极端天气。
年12月,中国首个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三峡引领号」,在广东阳江海上风电场成功发电,这个平台搭载了全新的抗颱风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是全球首台。
漂浮式风机技术主要参考固定式海上风机技术和海洋工程平台技术,由风力发电机和漂浮式平台组成,但环境条件更苛刻,力学问题更复杂。
最终建成的「三峡引领号」,根据50年一遇的极端风浪设计,最高可抗17级颱风;轮毂中心距海平面约米,相当于近37层居民楼的高度;叶轮直径米,相当于3架波音并排的宽度;风轮扫风面积相当于3个标准足球场,从深海源源不断为陆上居民送来清洁能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