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密伍家岗长江大桥背后的科技力量
前几天
刷爆朋友圈的
伍家岗长江大桥
将于7月30日试通车
伍家岗长江大桥由中建三局投资建设运营、中交二航局联合实施,从主塔桩基和塔柱、重力锚、隧道锚,到主缆、索鞍、锚固系统、钢箱梁,再到桥面附属等主要结构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多达12项。其中,大桥工程填补国内外空白一项,国内首创5项,节约建设资金过亿元。
今天就让小编
带大家领略一下
大桥背后的科技力量吧!
01
隧道锚碇,节约施工投资1亿元大桥的根基,是建锚碇。而伍家岗长江大桥两岸的松软地质,决定了锚碇建设要费一番周折,成为技术难关。
中建三局伍家岗长江大桥项目技术总监何承林回忆,长江北岸有3座起伏的小山,正是锚碇落脚的地方。如果挖掉山头,再浇筑锚碇,不仅工程量巨大,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破坏。
经仔细计算研究,技术团队提出了借助现有山体,建设“隧道锚碇”的设想。“在山体底部,向斜下方向挖隧道,再把锚碇建在隧道之内。”何承林进一步解释。
▲隧道锚
长江大桥建隧道锚碇,当时,国内并没有现成的设计规范。虽然有一些桥也使用过隧道锚碇,但地质岩层与这里完全不一样。
大桥北岸的岩石,属于软质岩,比较疏松,有夹层,泥土、砂石混杂,没有石灰岩体坚硬。“此处挖基坑,就像秤砣落在豆腐上。”中交二航局项目生产经理丁刚梁说。
为了让这个大胆创新想法安全高效实施,科技团队先按照宜昌江段地质结构,搭建了1:40的隧道锚碇模型。
▲隧道锚效果图隧道挖好后,为使隧道锚碇更加安全稳定,技术团队又在隧道四周打孔,将7米长的有孔洞钢管打进隧道壁,再用高压泵压注水泥浆,使山体内部与隧道形成一个混凝土结构整体,将“豆腐”变成“石头”。
▲隧道锚施工现场
隧道锚碇技术,在没有扰动原有山体的状况下,顺利完成了浇筑,共减少土石方开挖30万多立方米,减少混凝土浇筑近15万立方米,大幅节省施工投资。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在软质胶结砾岩上,开挖隧道锚的千米级长江大桥。
02
桥梁“造塔机”,系国内首台
悬索桥的主塔,相当于建房的承重墙。伍家岗长江大桥是宜昌城区第一座主跨度千米级的大桥,长江两岸的四个主塔柱,是整座大桥的支柱。
伍家岗长江大桥主塔高米,相当于30层的高楼。如何安全建好主塔,是大桥建设中必须攻克的又一个技术难点。中建三局自主研制的“空中造塔机”,在国内首次将智能顶升平台系统从超高层建筑拓展至大型桥梁领域,实现我国基础设施领域核心技术装备的新突破。
▲智能造塔机
“原来7天的工期,有了这台桥梁造塔机后,只要5天就能完成。”伍家岗长江大桥技术总顾问周昌栋说。
造塔机采用整体框架结构设计,实现度无死角防护,可抵御10级大风;承载能力更大,顶升作业更平稳,可实现“整体无感顶升”。此外,造塔机的智能化程度高,一旦荷载误差超5吨、高度误差超5毫米,系统就会报警且“罢工”;关键数据实时监测并自动存盘,相当于飞机的“黑匣子”。
03
机器人上阵,破解世界难题
风速大、跨度长,使用钢板结合梁造价太高,权衡之后,大桥最终“牵手”钢箱梁。市住建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伍家岗长江大桥项目建设现场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袁庆华告诉记者,第一代钢箱梁悬索桥面临钢板开裂等问题,为了攻克技术难关,我市聘请西南交通大学的专家学者们多次试验,找到了最优的钢箱梁断面,大桥顶板将由14毫米增加至16毫米-18毫米。
▲钢箱梁加工焊接
“此外,U肋焊接已成为危害桥梁结构抗疲劳耐久性的世界难题。”袁庆华说,运营中的桥梁大面积发现U肋与面板连接纵缝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裂纹,并已扩展到桥面板。为了保证大桥安全耐用,大桥将“吸引”智能机器人现身,“钻”入顶板下的缝隙里进行焊接,使U肋与面板亲密“相拥”。为了防腐,大桥还将采用最先进的冷喷锌技术。
▲钢箱梁焊吊
工程建设就像走钢丝,每一步都是第一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U肋全熔透焊接成套技术应用研究”获得成功,一举突破了制约钢结构桥梁应用和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填补了“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
寒来暑往,风雨兼程
伍家岗长江大桥从设想到图纸
从开工建设到即将通车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大量开发与应用
不仅使大桥的建设质量得到保证
还将有力推动
中国桥梁建设的提档升级
记者
周寒飞、李楚洁
通讯员
叶声、张祖礼、熊静宜
图片
徐图、余豪
编辑
徐子凡
编审
覃燕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