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的科学带你发现不一样的古诗

说到古诗词,人们最先想到的应当是它的美,文字美,意境美,韵律美,内容丰富而意蕴深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承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但古诗词里不只有文学,还有科学。在刘兴诗老师编写的《古诗文中的科学》套书中,他就精选了百余篇古诗文,从科学的角度解读诗文中涉猎各种元素和载体,像人们展示在古代文学与科学的关系是如此密不可分的。

比如苏轼在他的《惠崇春江晚景》里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众所周知,河豚虽味美,但是有毒。江阴素有“拼死吃河豚”的典故,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怕。据说,1克河豚毒素就能毒死人,比砒霜还厉害。既然它的毒这么厉害,人们为什么还会爱它呢?

这当然是因为河豚好吃啊!它可是和长江刀鱼、鲥鱼并称为“长江三鲜”的,且是“三鲜之冠”。古有谚语“不食河豚,焉知鱼味?食了河豚,百鱼无味。”可见河豚之美味,哪怕是有中毒的风险,也阻挡不了吃货的一颗“尝鲜”的心。

恰恰苏轼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吃货老饕,来到江阴这地方,又怎能错过如此美味。不过他是怎么判断当下就是吃河豚的季节的呢?这就是隐藏在诗文里的科学知识。

我们都知道,立春之后天气会回暖,桃花会盛开,江水也随着天气的变暖而变暖。就像诗里写的那样,河岸上的蒌蒿芦苇都冒出了嫩芽,河豚也在江水变暖后逆江而上,回到淡水河里产卵繁殖。

这是河豚的天性,它们栖息在海里,每年春天会返回淡水里繁殖。所以才有了诗文里的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

再比如很多人都熟悉的先秦诗歌《诗经·秦风·蒹葭》,诗歌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首《蒹葭》,美得朦胧,美得梦幻,美得惆怅。摇曳的芦苇伫立在心爱之人的身旁,挂着晶莹的露珠随风摇曳。

芦苇,生长在湿地上的高大禾草。它柔韧如丝,风一吹,就弯下了腰,就像诗歌中唱的那样,有点轻柔的哀伤。但它又很爱热闹,风来了,它就沙沙作响,鸟儿来了,它就陪它们一起捉迷藏,帮助它们隐藏起来好孵卵育儿。

这样的芦苇是如此的普通又常见,但它却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用途。比如它是很好的造纸、人造丝的原材料,还能用来编织席子、帘子,芦花还能用来做枕头,花絮还能用来做扫帚,芦根还可以入药。可以说芦苇浑身都是宝。

人类的智慧永远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而这些看似常识的科学知识早在千年前就被智慧的古人们发现了。

所以古诗文中写的这些内容,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古人在生活中通过深刻的洞察积累的丰富经验,都是人类智慧的具象化呈现。

其实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和文学是并驾齐驱的,就像苏轼,他是文学家也是工程师,比如沈括,他懂文学也懂科学。所以在古诗文里,我们通常能够看到科学以文学的表现形式出现在我们年前,这即是文学与科学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历史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00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