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武汉造桥天团展现中国创造力
武汉伴水而生,江湖纵横,扼守中国南北交通要津,也孕育出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等今天被称为“中国造桥天团”的中国建桥国家队。几十年来,尤其是近五年来,这些“造桥天团”不但把武汉建成了名副其实的“现代桥城”,更是跨山越海,承建或参建了世界级大桥中近八成的桥梁工程,充分展现出“中国创造”的力量。从“江城”,到“桥城”两江四岸的武汉,每天“过江”上下班是许多人的常态。桥梁,就成了这座城市最宏伟浪漫的“特产”。
青山长江大桥今年4月30日,武汉市的第11座长江大桥——青山长江大桥通车。这座桥全长米,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全漂浮体系斜拉桥,也是长江上最宽、通行能力最强的大桥。中铁大桥局青山长江大桥项目副总工程师胡海波介绍,青山桥是湖北省武汉市重大交通建设项目,青山桥建成通车,对于缓解武汉过江交通压力、带动两岸港区码头经济、优化武汉环线+射线路网结构、对增强武汉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打造中部现代物流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青山长江大桥不同于一般斜拉桥,青山大桥的桥塔没有横梁,不设支座。整个桥面依靠根斜拉索拉住,处于全漂浮状态。胡海波介绍:“这样可以使青山桥,更好适应运营工况,以及温差、大风、地震等这些外力作用下的位移变形。比如地震来的时候,大桥桥体没有下横梁的阻挡,就会顺着拉锁双向来回‘荡秋千’,抗震消能,保证大桥主体的结构安全。”从年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算起,短短64年,诞生于武汉的中国造桥“国家队”在武汉建起11座长江大桥,10座跨汉江大桥,2条穿越长江的隧道。
夜幕下的武汉长江大桥近五年,建成4座过长江通道,分别是武汉长江公铁隧道、杨泗港长江大桥、沌口长江大桥、青山长江大桥;建成2座过汉江通道,分别是江汉七桥、四环线汉江特大桥;改造一座月湖桥。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撑。
武汉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论是单层桥、双层桥,公路桥、铁路桥,斜拉桥、钢桁桥、悬索桥,各种桥型应有尽有,武汉就像一个巨大的桥梁博物馆,成为名副其实的“桥城”。
鹦鹉洲长江大桥回顾武汉的桥梁建设历史,中交二航局副总工程师张永涛很感慨:“我记得30年前,我们过江通道就是那么几条,比如过铁路就是武汉长江大桥。我们现在铁路的通道就比较多了;公路通道估计有上百条。大桥通了以后,局部区域一体化了,物流就畅通了。”从武汉走向世界的“造桥天团”。中国建桥实力最强的两家单位,中铁大桥局和中交二航局,都来自武汉。在打造“现代桥城”的过程中,这些被人们称为中国造桥“国家队”的团队频频实现突破,几乎每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都有一个“第一”。其中年10月8日通车的武汉第10座跨长江大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就一次创下“长江首座双层公路大桥”“世界最大跨度双层悬索桥”“世界上通行能力最大的内河桥梁”三个记录。
杨泗港长江大桥杨泗港大桥施工单位中铁大桥局总包部副经理李陆平介绍说:“桥采用主跨米的双层公路悬索桥,这个跨度在目前国内是第一,双层悬索桥来说,在世界上也可以排名第一。双层双向12车道,是世界上通行能力最大的桥梁。”从武汉走出的中国造桥“国家队”,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出“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力量。世界大跨度桥梁中,中国桥梁占一半以上;世界排名前十的悬索桥,中国占6座;世界排名前十的斜拉桥,中国占7座……“世界建桥看中国,中国建桥看武汉。”这些世界级大桥中,大约有八成由武汉的“造桥天团”承建或参建。
福建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年12月通车的世界最长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福建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全长16.34公里,位于世界三大风暴潮区域,长期被业内视为建桥禁区。从武汉出发的中铁大桥局施工队伍,在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等方面实施了多项创新,保质保量、安全高效地完成大桥建设任务。
福建平潭海峡公铁大桥中铁大桥局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相关工作人员罗连华介绍说:“在这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很多创新,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在这样的建桥禁区,我们也建起了桥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将来在更复杂的条件下,建设更多的大桥。”年以来,武汉的造桥天团频频走出国门,支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一座座桥梁,跨越山海,成为连通中外,沟通人心的“友谊之桥”。
中铁大桥局承建的中孟合作帕德玛大桥中铁大桥局副总工程师周功建说:“我们修桥是干什么的?建桥铺路,造福人类。它不单单是一座工程之桥,还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友谊之桥。它是一个沟通的纽带,各个国家之间的沟通,形成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为人类的幸福而团结奋斗。”
中交二航局修建的中马友谊大桥凭借“中国创造”和“中国力量”,中国的桥梁建设者们在世界建桥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陪跑,再到逐渐领跑的变化。展望未来,周功建说,还有很多学习和提升的空间:“我们是桥梁大国,基建规模比较大,建的桥梁比较多,遇到的困难也比较多,创新也非常多。我们在建桥的某些领域,有一些先进的东西。以后桥梁发展的方向,是往大跨、轻质高强、装配化施工、智能化、生态环保方向去,有些方面我们可能领先了,有些方面、有些领域,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争取全面超越。”责编:邓蕊融媒体记者:左建邓吟雪通讯员:张静编辑:吴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