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煤炭七世界上第一块蜂窝煤出现

白癜风误区 https://m-mip.39.net/czk/mipso_7007665.html

蜂窝煤,这个让我们倍感亲切,却又极其普通的家用燃料,来去匆匆,只有半个多世纪的生命。然而,就是如此简易、平常的产品,却与北斗导航卫星、虹桥交通枢纽、南京长江大桥、手扶拖拉机一起,荣获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经典设计荣誉提名奖。

燃烧的蜂窝煤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蜂窝煤的前身可追溯到汉代煤饼,也就是说,第一块蜂窝煤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

蜂窝煤:居家百姓曾经的温暖记忆

蜂窝煤,学名叫型煤,很多地方称其为煤球、煤饼、藕煤。它是用煤末、碳化锯木屑、石灰、红(黄)泥、木炭粉等混合物基料,经模具加工而成的,外形呈圆柱体状,上面如蜂窝般均匀布局了12~19个通孔。

蜂窝煤,家家户户必备的日用燃料

这十多个通孔,就是蜂窝煤最为关键的设计,被誉为创造性思维的经典案例。这些个看似随意的通孔,不仅可以增加通风量,还可以增大煤的表面积,使火烧得更旺,更能节省燃煤。

蜂窝煤,居家百姓温暖的记忆

蜂窝煤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制作简单、节能省时,加之着火快、火力猛、无烟无味、燃烧完全,深受人们喜爱,是一段时期家家户户必备的日用燃料,更是居家百姓难以忘怀的温暖记忆。

蜂窝煤,“老北京”难以忘怀的回忆

蜂窝煤,这一名称是北京人首先叫出来的,却不是北京人最先发明出来的。蜂窝煤究竟由谁最早发明的,今天无从具体考证。有人说是山东德州一位名叫王月山的伙夫,在上世纪20年代发明的,也有人说是德州市燃料公司退休职工郭文德,在上世纪50年代发明的,但由于缺乏可靠的史料证明,这些说法的可信度普遍存疑。

日本“炼炭”(蜂窝煤)商标

现代有孔的生活用型煤,目前可查到的最早记载,是日本学者大岛义清和香坂要三郎合著的《燃料》(商务印书馆年出版)一书,书中说,明治维新(19世纪60~80年代)之前,一个叫本武扬的人从荷兰学到了这种型煤加工技术,回到日本后,开始制作带有孔洞的煤饼,这就是普遍谈到的日本蜂窝煤,不过现代日语不叫蜂窝煤,而是叫練炭。

由此可以看到,制作有孔的民用生活燃料型煤,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研究,并根据本国的使用条件和需求不断加以完善。

汉代煤饼:世界上最早的蜂窝煤

蜂窝煤制作,其实就是煤炭成型加工。人们自从发现了煤炭、开始使用这种化石燃料,也就开始研究用煤粉制作煤饼、煤球。据考古资料,我国型煤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汉代。

汉代以煤冶铁模拟场景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把煤炭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当中,然而早期的冶铁,所用燃料一直是以木炭为主。直到汉朝,煤炭才开始用作冶铁燃料。

汉武帝时期,国家实行冶铁官营制度,有效节制资本,使得生铁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古代炼铁图

由于生铁产量渐增,导致木炭消耗量急剧增长。以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一号高炉为例,根据汉代冶铁的高炉物料平衡推算,每炼公斤铁,需要公斤木炭、公斤矿石、公斤石灰石。也就是说矿石、燃料比高达1:3.5,如此惊人的消耗,不但造成了冶炼成本高昂,而且对精耕细作的中国农业区来说,显然意味着对生态环境,特别是对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

据《汉书·禹贡传》载:攻山取铜铁……斩伐林木,亡存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也,说明汉代大量伐木烧炭,用以冶炼铜铁,致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炼铁炉想象复原

西汉时期,煤在冶铁上的广泛应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促成的。煤炭成为冶铁的重要燃料,这在煤炭开采利用史和冶金工业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由于煤炭比木材更具有体积小、火力大、燃烧持久等特点,用煤炭冶铁温度高、熔炼快、效率高、成本低,大大提高了冶铁的产量和质量。

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汉代冶铁遗址,共发现30余处,地点遍及今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江苏、河南、陕西、新疆等省区,其中,河南省的巩县铁生沟遗址、郑州古荥镇遗址、南阳瓦房庄遗址、温县招贤村遗址是具有代表性的4处遗址。

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煤饼

这些冶铁遗址几乎无一例外,都处于煤炭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在这些遗址中,大都发现了煤灰、原煤块等遗物,以及与铁块烧结在一起的原煤和多座炼炉、熔炉、锻炉。

在河南巩县铁生沟和郑州市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中,出土了数量更多的煤饼。这些煤饼为圆柱形,直径18~19cm,厚7~8cm,有些已经燃烧成渣,有的仅烧及表层。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这些煤饼使用了黄土作为粘合剂,形状很规范,整齐划一,显然不是手工团制而成,而是用专用模具特意成型加工,且成批大量制造。

这些煤饼,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蜂窝煤。

以煤冶铁:让蜂窝煤得以诞生

煤饼、煤球等型煤加工技术的应用,最初是为了适应不断进步的金属冶炼技术的需要。

由于有成熟的青铜冶炼技术作基础,我国古代冶铁技术从一开始就是高起点、大发展阶段,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早在汉代就广泛使用高炉冶铁。

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一号炼铁炉遗址

郑州古荥镇一号高炉,是当时最先进的炼铁设备,经过复原,椭圆形炉体高6米,两侧各设置二个鼓风口。这种结构的高炉,能够容纳50立方米的铁矿石料,每天生产生铁达1吨之多,炼铁效率之高,在当时属于世界第一。

随着高炉的不断扩大、加高,用橐鼓风,风力显得不足。较小的煤炭和煤粉不仅燃烧时间短,而且极易造成炉内料层凝结堵塞,成为燃烧的阻力,破坏炉料的透气性,从而影响正常冶炼。

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设想的鼓风机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经过长期实践和反复探索,开始把小的煤炭和煤粉,用黄土作粘结剂,加工成大小不一的煤饼、煤砖、煤团、煤丸和煤球等,作为冶铸的燃料。

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充分利用煤末,避免浪费,而且煤饼、煤球在炼炉中可产生较大的缝隙,便于通风,不仅方便调节火力,更可使煤炭充分燃烧,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益。

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生铁块

今天我们常见的蜂窝煤,正是运用这一设计思路,而开发出的满足广大百姓生活中对燃料需求的优秀产品

兽炭香饼:型煤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两汉以后的文人墨客笔下,经常会出现兽炭香饼香兽金兽之类的描写,其实,这些都是在汉代煤饼成型加工技术的新发展。

晋代,人们将煤炭研碎后加工成兽形,名为兽炭,用来温酒或取暖。《晋书·外戚传·羊琇》:(羊琇)以屑炭和作兽形以温酒,火爇(燃),猛兽皆开口向人,赫赫然,北周庾信在《谢赵王赉丝布启》中,更明确地提到:覆鸟毛而不暖,然兽炭而逾寒。

古代香炉

到了唐代,人们又把这种兽炭玩出了新花样:把煤炭碾压成粉屑,和以香料,捏塑成各种小动物样式,故兽炭也称香兽。白居易《青毡帐二十韵》:兽炭休亲近,狐裘可弃捐。高适《效古赠崔二》: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李中《腊中作》:豪家应不觉,兽炭满炉红。李煜《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别具风格的型煤加工制品——香煤饼。南朝诗人徐陵《春情》诗:奇香分细雾,石炭捣轻纨。说的就是这种香煤饼,其制作方法是将煤炭捣成粉末,用轻纨(轻薄的绢纱)细细筛之,掺和梨、枣汁等香料,制成梅花、凤鸟等各种形状,放在熏香炉中,燃用时能发出阵阵清香。

古代手炉

这种香煤饼,到了宋代更为普遍,欧阳修《归田录》:香饼,石炭也,用以焚香,一饼之火,可终日不灭。石炭,就是煤炭。

到了明朝,宫廷内务衙门设有专门的香厂,由香匠把精煤磨成屑,搀入沉香、麝香、冰片等各种香料,再和以糯米糊,按入兽形模子压成香饼、兽炭,以供皇帝妃嫔们享用。

古代香煤饼

宋元以后,煤砖、煤球、煤饼等多种形状和不同规格的型煤相继出现。在元代大都遗址中,曾发现了专门烧煤球的火炉子。到了明代,甚至有直径一尺五寸的煤饼。

小小煤饼:关系国计民生

在古代,煤饼不仅仅出现在百姓生活的煤炉、香炉中,在手工业生产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天工开物》载,用煤饼可以冶铁、熔铜、化石、升朱,燔石为灰与矾、硫烧砖等等。

《天工开物》

《盐铁论·水旱篇》云: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使得,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古荥冶铁遗址出土铁器件,其中有犁、犁铧、铲、锛、钁、臿等农具件,还有圆铁夯、釜、灯盘、钉、钩等生活用器。

从古荥遗址出土大量农具产品看,由于型煤加工技术日渐成熟和普遍采用高炉炼铁,汉代钢铁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铁器推广普及到社会各领域中及日常生产生活,对汉代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汉代铁农具

值得注意的是,古荥冶铁遗址还出土了一些铁矛兵器,采用熟铁锻打,质地坚硬,刃部锋利,延展性能比铜器更加优越,扩大了士兵的攻防范围。

由于汉代的冶铁业发展,我国成为最早进入钢铁时代的古代国家,为汉武帝时代铸就了雄霸天下的铁骨汉风。

令匈奴闻风丧胆的汉朝军队

如此看来,汉代雄厚强大的国力,就是在煤炭成型加工等一系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发达的冶铁业基础上昂扬崛起的。(张文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26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