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亚洲
亚洲
一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亚洲北部约达81°N,南部达11°3′S,跨南北半球,南北所跨纬度之广为各大洲之最,同时跨寒、温、热三带。大陆东至白令海峡的杰日尼奥夫角(°39′7″W),西至巴巴角(26°3′E),跨东西半球,主要位于东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有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它们的边缘海,从北、东、南三个方面围绕亚洲大陆,在西亚还滨临地中海和黑海。
3.相对位置:苏伊士运河以东;乌拉尔山脉以东;欧洲以东。
二分区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地区。
三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
(1)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均海拔高,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2)全洲大至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脉向四方辐射伸延到大陆边缘,在山地、高原的外侧分布着面积广大的平原。
(3)地势起伏很大,高低悬殊。
亚洲有许多著名的高峰,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43米,将以逐步的趋势逐渐升高,预计年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会再创一个新的历史新迹。亚洲有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米),还有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4)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5)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岛,岛上地形崎岖,群岛外侧紧邻很深的海沟。这里的地壳不稳定,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组成部分。
2.气候
(1)气候复杂多样(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南北所跨纬度和东西所跨经度,各大洲中最广,因此地面受热状况和干湿程度各地差异很大。
(2)季风气候显著,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冬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当然南亚季风还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影响。由于夏季风带降水,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同时,由于夏季风的异常,降水的年际变化也比较大。
(3)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巨大的面积和完整的大陆轮廓,使亚洲具有广大的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促成了大陆性和干燥性气候范围的广大。
3.河流
(1)流向:亚洲有许多大河,大都发源于中部高山地带,呈放射状向四面奔流,注入三大洋(不直接注入大西洋)。
(2)亚洲的大江大河很多:长江的长度和流量都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3)内流流域面积广大:亚洲的内流流域主要分布在中亚、西亚地形闭塞的山间高原、盆地和低地,以及荒漠、半荒漠地区。亚洲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是世界上两条著名的内流河。
4.湖泊:亚洲湖泊较之其他洲不算太多,但不少湖泊具有特色,闻名世界。如亚欧界湖里海是世界第一大湖、最大的咸水湖;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亚洲最大的淡水湖;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洼地;巴尔喀什湖是一个同时存在着淡水和咸水的内陆湖。
四人文地理1.农业
(1)稻米、天然橡胶、金鸡纳霜、马尼拉麻(蕉麻)、柚木和胡椒等产量均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中国稻米产量占世界第一位,印度占第二位;马来西亚的天然橡胶产量占世界第一位,印度尼西亚占第二位。金鸡纳霜主要产地在印度尼西亚;马尼拉麻主要产地在菲律宾;柚木和胡椒主要产地在东南亚各国。
(2)黄麻、椰子、茶叶的产量均占世界总产量的80%左右。黄麻主要产在中国、印度和孟加拉国;椰子主要产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国。茶叶主要产地在印度、中国和斯里兰卡。
(3)其他还有棉花、花生、芝麻、烟草、油菜子等的产量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2.工业
亚洲各国、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和工业部门的地域结构差异显著。
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基础薄弱,采矿和农产品加工及轻纺工业占主要地位。中国工业发展迅速,工业体系完整。日本是高度发达的世界经济大国。蒙古工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印度尼西亚和文莱以生产原油为主。印度工业较发达。除阿富汗、黎巴嫩和土耳其外。西亚多数国家工业均以生产原油和炼油为主,西亚能源在世界能源中占重要地位。
3.多样的地域文化
亚洲大小民族共有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其中有十几亿人口的汉族,也有人数不到0人的民族或部族。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分别创造了各自的文化。如华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和恒河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
4.人口
(1)总量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目前亚洲的人口数量超过45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60%左右,超一半以上。就国家而言,亚洲48个国家和地区中,人口数量也差距明显,其中有7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和菲律宾。亚洲人口最多的五个国家,人口加起来占到全球人口45%。
(2)分布
亚洲的人口分布不均,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亚洲的东部、东南部、南部等地区,亚洲中部、北部及西部地区人口比较稀疏。
五试题链接1.下图为某年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③地相比,图中②地的天气特点是()
A.低温少雨B.云雾弥漫C.风力较大D.凉爽干燥
(2)图中极有可能出现狂风暴雨天气的地点是()
A.④B.⑤C.⑥D.⑦
(3)下图表述最可信的是()
A.①处分布大片阔叶林
B.③处城市密集港口繁忙
C.⑤处有大量黄麻种植
D.⑦处为地表崎岖的高原
1.D2.C3.C
(1)②③均位于高压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为晴朗天气,A、B错误。据图可知,②③两地的等压线分布密度相差不大,风力大小相差不多,C错误。②地比③地纬度高,所以气温更低,因此更加凉爽干燥,D正确。故选D。
(2)低压中心易出现狂风暴雨天气。据图可知,④地、⑤地、⑥地均为低压中心,多阴雨天气,但⑥地等压线分布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力更大,A、B错误,C正确。⑦地为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不会出现狂风暴雨,D错误。故选C。
(3)①处纬度较高,热量条件差,不适合阔叶林生长,A错误。③处为海洋,没有城市,B错误。⑤处位于印度恒河平原,水热充足,为黄麻产地,C正确。⑦处为中南半岛,没有地表崎岖的高原,D错误。故选C。
2.某游记记载:“我驾车离开P地时,太阳已经在巴尔喀什湖的水面上了。在约km的行程中,车的影子始终在我的右侧一路伴行,快到终点时远处的雪山开始出现在我的视野中,雪峰在远处闪耀着亮的白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游记中的P地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2)此段行程中较为可信的现象是()
A.公路的限速值变得越来越高
B.牧民将成群的牛羊赶到山下
C.河流因凌汛导致河水排泄困难
D.公路沿线的植被覆盖越来越好
1.C2.D
(1)材料信息表明,“我驾车离开P地时,太阳已经在巴尔喀什湖的水面上了......快到终点时雪山开始出现在视野中”,表明离开P地时,正处于日出(注意行驶过程中车的影子一直在右侧伴行,表明太阳在偏东方向,这里要注意车辆行驶方向,车辆行驶的具体方向见后面分析),太阳日出方向在偏东方向,太阳在巴尔喀什湖水面上,说明出发的P地偏东方向临近湖泊,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偏东方向临近湖泊的地点只有①地和③地,因此P地不可能位于②地和④地,B、D不符合题意;读图可知,该区域河流大致由东南流向西北注入巴尔喀什湖,因此东南部地势较高,雪山和雪峰应在图示区域的东南部,材料信息表明,“快到终点时远处的雪山开始出现在视野中,雪峰在远处闪耀着亮的白光”,说明驾车行驶km(根据图中比例尺判断在图中移动2cm)后,车应沿公路向该区域的东南方行驶,图中显示,如果从①地出发,行驶千米后,行车方向为向西南,不可能在远处能见到雪山和雪峰,A不符合题意;如果从③地出发,行驶千米后,行车方向为向东南,有可能在远处见到雪山和雪峰,因此游记中的P地最可能位于图中的③地,C符合题意。故选C。
(2)根据前面分析可知,此行程自③地开往东南部山区,地势起伏逐渐变大,公路限速值应越来越低,A错误;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驾车出发地为③地,材料信息表明“我驾车离开P地时,太阳已经在巴尔喀什湖的水面上了”,图中显示,③地东北方向临近湖泊,由此推知,该日当地日出东北,所以此时最有可能是北半球夏季,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牧民将牛羊赶至山上,B错误;此段行程最有可能在北半球夏季,该季节当地河流早已解冻,无凌汛现象,C错;车辆开往东南部山区,该区域西风受地形抬升影响,东南部降水相对增多,且东南部山区受高山冰雪融水的影响,水分条件较高,行程中水分条件逐渐改善,公路沿线植被越来越好,D正确。故选D。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某区域地形图。
材料二:下表为甲盆地中乙地气候统计数据。
描述乙地气候特征,并分析地形对该地气候的主要影响。
夏季高温,冬季较周边地区温和,气温年较差较大;全年降水量少,夏季干燥(降水稀少),冬季稍多。盆地深居内陆,且地形封闭,海洋水汽不易达到,全年降水量少;夏季,盆地内大陆干热气团不易扩散,气温高;冬季,周围山脉对冬季风阻挡作用强,盆地气温较盆地外高;盆地西侧有开口,冬季盛行西风携带少量湿润气流进入,产生一定降水。
本题主要考查中亚的气候特征,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结合图示位置信息可分析,难度一般。
根据乙地气候统计数据,夏季高温,月平均气温可超过20℃,冬季最低气温也接近0℃,比较温和,气温年较差较大,接近30℃;全年降水量少;特别是夏季降水稀少,冬雨略多。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盆地位于中亚东部,深居大陆内部,离海较远,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全年降水量稀少;夏季,盆地地形不易散热,冬季,周围山脉阻挡冬季风到来,因此冬、夏季气温高都比周围高;从图上看,盆地开口朝西,冬季受盛行西风抬升的影响,可产生一定的降水。
4.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区域等高线图。
材料二:甲地区所在国是继美国、欧盟以后的番茄产业第三大生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该地区凭借优越的地域优势和产业政策,番茄种植和加工近年来迅猛发展,番茄制品的产销量占全国的90%以上。
(1)说明L1河的河流特征,并分析原因。
(2)分析甲地区发展番茄加工——“红色产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甲地区农民常在瓜田地里放砂石,简要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特征:内流河,河流短小(流程短),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夏汛;有结冰期。
原因: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量大;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为主;冬季气温低。
(2)靠近原料产地,利于保鲜;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劳动力廉价,成本低;国家政策扶持。
(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大土壤日温差;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
本题以世界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察河流的水文特征。据图可知,该地位于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河流的流量小,且多内流河,河流短小;夏季降水相对较多,加上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量增加,河流的流量较大,夏汛明显,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会有结冰现象。
(2)考查工业区位因素。该地番茄产量大,临近原料产地,减少运输的时间,有利于原料的保鲜;品质优良,国内外市场广阔;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生产的成本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3)瓜田地里覆盖着砂石,使土壤白天升温较快,夜晚降温快,增大土壤日温差;覆盖上砂石,有助于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砂石覆盖在土壤表层,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