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这座名楼,见证武汉百年辉煌,被誉为

说起武汉,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武汉黄鹤楼、武汉大学,小吃热干面、武汉鸭脖……由此可见,作为“天下江山第一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确实有资格成为了武汉的一张旅游名片,武汉的标志性建筑。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和黄鹤楼仅一江之隔,隔江相望的还有一座名楼,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被誉为“楚天第一名楼”!

大家都知道,武汉黄鹤楼坐落在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而与之夹江对峙就是龟山,武汉长江大桥就横卧在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武汉蛇山龟山名胜古迹众多,而在龟山东麓长江边的禹功矶上就坐落着一座百年名楼,它就是晴川阁。

晴川阁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武昌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相互衬托,尤为壮观。它也是武汉唯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有“三楚胜镜”之称。同时,晴川阁曾是明、清两代“四方冠盖所必至”的人文荟萃之地,被誉为“千古钜观”。

说起来,晴川阁之名与黄鹤楼还有一定的渊源。晴川阁最早修建于明嘉靖年间,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所增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晴川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的《登黄鹤楼》中所做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虽然晴川阁的历史没有黄鹤楼历史悠久,也没有黄鹤楼高大气派,但晴川阁建筑群历史同样悠久。晴川阁原是与大禹庙相邻的建筑,本来只是大禹庙的附属建筑,因其规模宏丽超过大禹庙,便喧宾夺主了。如今的晴川阁建筑群占地约一万平方米,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园中园、石雕长廊等十几处建筑组成。

禹稷行宫,本命禹王庙,始建于南宋,后又多次重修,距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是古人为了纪念大禹治水成功而修建,也是历代祭祀大禹的地方。行宫屋面盖青小瓦,檐头屋脊刻有沟头、滴水、脊吻、坐兽等。

虽然禹稷行宫面积不算大,但它确是武汉现存不多的清代木构建筑,行宫周围还有禹碑亭,禹柏轩等和大禹相关的文物,充满了历史沧桑感,过往游客较少,总体比较清静,加上免门票,还是值得一游。

铁门关,最早建于三国时期,铁门关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年间,历经多次攻守激战。后汉阳建砖,铁门关军事作用日渐削弱,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站在铁门关的城楼上,遥看烟波浩淼的长江水,犹如看到了三国时期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厚重与沧桑。

晴川阁主楼占地面积.28平方米,为重檐歇山顶式,沿檐回廊,分上下两层,其下临江处石矶名“禹功矶”。晴川阁建筑古色古香,看上去有点像北京的皇宫、王府建筑,晴川阁楼层不高,但也有17.5米高且临江而立,所以看上去也算宏伟。#晴川阁#

晴川阁底铺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重檐歇山顶黑筒瓦屋面,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门窗栏杆为木质结构,上有朱漆彩绘。大门额书“三楚胜境”。阁内一楼采用传统“中堂式”布置,中间挂了一幅仿明末“江汉三镇图”名画,上方放清初名士毛会建亲笔提的“山高水长”匾额,左右则为张之洞撰对联:“洪水龙蛇循轨道,青春鹦鹉起楼台”。

二楼牌楼正中上方是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所书的“晴川阁”巨匾。其北侧为“园中园”,园中竹木葱郁,瘦石嶙峋,幽静雅致;其南侧则为禹稷行宫,红白灰镶嵌,古色古香。二楼回廊四通八达,可凭栏观看滚滚长江水和矶石壁立,远眺长江两岸的美丽风光,其中包括龟山电视塔、长江大桥和蛇山黄鹤楼。

相比黄鹤楼,无论从规模还是游客量来说,晴川阁都只能算一个小众景点。但从其建筑的观赏性、所处地理位置及其周边环境等来看,古人认为晴川阁远胜黄鹤楼。最重要的是景区免门票,游客很少,所以很清静,特别适合喜欢清静的游客拍古风写真。如果有幸来武汉旅游,这样的晴川阁,你不想来看看吗?

#大江大河大征途##美丽长江之歌#并

中国绿发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31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