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是火场逆行者,现在要做抗疫逆行
疫情期间的消防“火焰蓝”,有两条战线。
在抗击疫情一线,他们转运患者、搬运物资,迎难而上;在火灾防控一线,他们灭火救援、抢险救灾,向险而行。
转运隔离点患者
转运隔离点患者,是离病毒较近的一项任务。
25岁的汪磊是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古田路消防救援站司机班的一名班长。他第一个提交申请书,请求转运隔离点患者。
“以前我们是火场逆行者,现在要做抗疫逆行者!”汪磊在申请书里这样写道。
汪磊正医院检查拍CT的患者
汪磊的任务医院检查拍CT的患者。
“其实一开始还是很紧张,转送他们的时候,我的眼罩会起雾,影响开车的视线,但是又不能取下来擦,只能提高警惕,控制车速,调整呼吸节奏让自己镇定下来。”汪磊第一次出车归来后对战友们说。
同样让他难忘的是3月4日这一天。汪磊接到一个新的任务:转送名隔离点患者!
为了节省患者去检查的时间,汪磊提前与各个隔离点联系,合理医院的行车路线。每到一处,他都认真清点人数,提醒安全注意事项。
当天,汪磊来回转运了8个批次的患者,连续工作7个多小时,确保了安全转运,不漏一人。当脱下防护服、口罩时,他的作训服已经被汗水浸湿,鼻梁上、脸上也被勒出了深深的血痕。
虽然很累,但汪磊非常开心。车上一位94岁高龄的老人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向你们致敬,祖国万岁!”
医院的消防安全
3月10日,医院全部休舱,医院正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背后的故事却令人难忘。
刘江,是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的一名防火监督员,他和7名同事,为了医院的消防安全,一直在默默地坚守。
刘江在医院内讲述消防逃生常识
2月17日,刘江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这是他带领队员们第一次“进舱”的日子。
进入武汉市江汉区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医院后,映入刘江眼帘的是:成百上千的床位,纵横交错的隔板,随处堆放的物资,一路小跑的医护人员……
如何医院的消防安全?刘江感觉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场馆分隔以后,造成了几个问题,一是功能区改变,造成人员疏散距离增大;二是病人高度集中,应急处置变得更加复杂;三是增加了用电的设备,用电负荷升高;一旦发生火情,逃生是最大的难题。”刘江说。
刘江在医院内讲解消防栓使用方法
刘江立即带领队员们开展防火检查,室内消防栓、逃生通道、安全出口、防火门、喷淋装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队员们每一趟走下来,得花4到5个小时。由于全程不能上厕所,队员们进舱前尽量少进食、少饮水。即使这样,大家出舱时仍然是汗流浃背。
突击队连续奋战,利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将武汉市所有的医院排查完毕。
随着最后一家医院武昌医院休舱,刘江和队员们的工作将暂时告一段落。但刘江顾不上休息,继续提出申请,要求投入到新的抗疫任务中去。
刘江说:“疫情不除,我们不退!”
康复驿站的“服务员”
抗击疫情进入决战阶段,出院的患者越来越多。
按照防疫指挥部的要求,这些患者还将去康复驿站进行为期14天的医学观察。武汉市消防救援队伍承担起了部分康复驿站的服务管理工作,主要担负康复人员转接、生活物资保障服务等任务。
在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康复驿站,有30名消防员负责这里的服务管理工作。程炼就是其中的骨干,从2月28日“进站”,坚守至今。
程炼和战友们负责驿站里康复人员的一日三餐配送
“小程,你帮我买的香蕉和桔子已经收到了,非常感谢你!”64岁的李阿姨患有低血糖并伴有身体缺钾症状,医生建议多吃一些香蕉等水果来补充糖分和钾。这一下难坏了不会网购的李阿姨,她尝试着向小程求助,没想到8斤香蕉、6斤桔子很快就送到了她的手上。
原来,程炼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写在纸上,贴在了每层楼的饮水机旁边,大家有困难都会找他。于是,程炼就成了这里最忙碌的人,每天接到求助的电话有40多个,事情虽然很琐碎,但他觉得“很有意义”。
程炼在了解康复人员需求
“在这里,很多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困难、小问题需要解决,我就把他们当家人一样,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程炼说。
在康复驿站,程炼和队友们每天除了承担着康复人员转进转出、一日三餐配送、生活物资保障等工作任务以外,还做着防火巡查、消防宣传教育和修理门锁、帮忙送药、测量体温、购买生活用品等细小的事情。
程炼说,“我们的举手之劳,或是一句简单、温暖的问候,都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给他们带来生命的希望。”
类似的一幕还发生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康复驿站。
3月11日,一名年近六旬的女性患者突发头晕胸闷、半身发麻。
正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康复驿站值班的消防员李金元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