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疆域图说从点到面,封国成为了华夏文明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也是中国典章制度走向成熟的一个王朝。那西周的疆域面积有多大呢?由于西周时期的书写材料还比较原始,因此留下的资料非常少,这也就导致我们很难具体地了解西周的范围。谈到西周疆域,一半人会引用《左传》的话“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不过,这句话只是对势力范围的大概描述,不是很准确。西周的疆域到底有多大,还需要具体地分析。

一,西周核心地带

我们首先来分析西周的核心地区。西周的核心地区,也就是关中渭水流域,这里是周文明的发祥地。周人最早活动于山西一带,是姬姓和姜姓通婚而形成的民族,在夏代担任农官—后稷。夏朝灭亡后,周人西迁到达了渭水上游,逐渐发展壮大。周人活动的范围,大概东到黄河、西到陇山。

《左传》记载的“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基本能够反映西周西部的疆域形势。魏国,是周朝最早的封国,分封于山西芮城,今有古魏城遗址。骀国,也就是邰国,是周朝姜姓封国,位于今陕西省武功县。周人的始祖为弃,而弃的母亲姜氏就属于有邰氏,该国显然是分封的西周母族,他们是炎帝之后。需要注意的是,后来的齐、甫、申、吕、纪、许、向、芮等国都是从姜氏之国分出。

芮,位于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这里曾经发现了芮公墓,此地是芮国最早的封地。岐,是周人发祥地,位于陕西省岐山县,这里有有周公庙、凤雏遗址等。毕国,是姬姓封国,位于陕西咸阳。复旦大学就是通过毕公墓测出了西周姬姓的DNA,其父系Y染色体为N-。

年以来,考古学家在宁夏彭阳姚河塬发现了一个史料未记载的封国——获国。该国以东的就是陇山(六盘山),是泾河流域和黄河的分水岭。其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了获国和戎狄战争的情况,结合其地理位置,我们基本可以判断该国是西周最西北的封国。这些戎狄有可能和西周姬姓有亲缘关系,例如在渭河流域还有“姜氏之戎”。到了西周后期,秦国的祖先被封在西北镇守边疆,而秦国最早的封地在天水清水县,秦国祖先被称为“西陲大夫”。

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城址考古成果展

二,牧誓八国和汉阳诸姬

公元前年(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灭了商朝。在灭商之前,周国的势力范围已经到达南方的汉江流域,因此西南地区的许多方国都参与了这场战争,这些国家被统称为“牧誓八国”。“牧誓八国”和周国,应该是同盟的关系。西周王朝建立后,这些方国又接受了封号,成为了诸侯。但总体而言,西周很难控制这些国家。

顾颉刚绘制的西周版图

根据《尚书》等文献记载,牧誓八国分别是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其中,庸国位于上庸(今湖北竹山),羌位于甘肃东南部,微国位于陕西眉县境内,后来因为遭到周人的排挤而迁入湖北。卢国原本位于甘肃泾河上游,后迁徙到湖北,彭国位于南阳一带。

这里需要说说蜀国的问题。牧誓八国中的蜀国,并非在四川盆地创造了辉煌的三星堆文明的蜀国,而是关中地区的蜀国。最早的蜀国位于中原一带,《竹书纪年》记载夏桀曾娶蜀山氏,后来商朝国王曾经征服了蜀。杜勇先生曾提出甲骨文中的“蜀”在河南长葛。实际上,在山东、陕西、川西北、安徽、江苏都有“蜀”存在。而参加牧野之战的蜀国,应该是陕西一带的蜀国。

牧誓八国之中没有巴国,《左传》却说“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可见巴应该接受了西周的封号。巴国最早位于汉江上游,也是姬姓方国,也是黄帝后裔,和西周姬姓的关系比较近。可见,当时西周的势力范围已经到达了汉江上游。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巴国才逐渐迁徙到了嘉陵江流域。

巴国的迁徙

从牧誓八国和巴国的分布状态来看,西周早期的势力范围是到达了汉江流域的。不过,这里的楚国却是一个例外。楚国早在商朝就出现了,并且和商朝有联姻的关系。周初,楚国倒向西周,接受了西周的封号。但是,西周并未真正实现对楚国的控制。从西周中期开始,楚国就不断向北扩张,和西周发生战争。周昭王就是因为南征楚国而去世,而周穆王、周宣王都对楚国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汉阳诸姬分布

周宣王时期,在汉江以北分封了大量的诸侯,他们以姬姓为主体,另外有一些姜姓,他们被统称为“汉阳诸姬”,分封“汉阳诸姬”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范楚国。汉阳诸姬主要包括申、邓、随、长、唐、息、蔡、道、应、沈、贰、房、蓼、轸、州、绞、郧等国,他们大多数集中在南阳盆地到湖北北部一带,尚未渡过汉江和长江,因此才成为“汉阳”。可见,西周最南的疆域是在汉江、长江以北。

三,东方疆域形势

周武王灭商后,大规模推行分封,将姬姓和姜姓之地分封到商朝核心地区,建立了许多“殖民”据点。当时东方的商人残余势力非常强盛,而东夷又是商人的同盟,因此周人只能选择一些关键位置建立据点。封国以城邑为据点,周边的乡遂地区是每个封国的经济依靠,可以算作最早的“屯田”,而在乡遂耕种的就是各级贵族的奴隶。在封国之间,又大片的未能控制、开发的土地,被称为“隙地”,隙地上活动着大量的氏族部落,他们可以自由活动,和各封国没有义务关系,被称为“野人”。

因此,西周的疆域整体上是呈现一个点状的,并非面状的。西周只有王畿一带地区开发成熟,土地成片,而广大的东方地区非常空旷。这些氏族部落可以在空白地带自由迁徙,甚至建国。《左传》记载“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只能是一种泛泛而谈罢了。

周武王灭商后,曾将商朝武庚分封到殷,又将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封到了邶、鄘、卫,目的是让他们监视殷国,史称“三监”。可周公摄政之初,三监却联合武庚叛乱。周公东征后,进一步削弱了商人残余势力,加大了分封的规模。《荀子》说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著名的齐、鲁、晋、燕、宋等国就是周公分封出去的。

周公分封最东的封国位于山东半岛,以姬姓和姜姓为主,以齐国和鲁国为核心。齐国分封于营丘(临淄),鲁国分封于曲阜,都是古代的东夷之地。除了姬姓和姜姓之外,西周在东方和分封了大量的异姓诸侯,原因是在灭商之后,这里的部族大量选择臣服于西周,接受了西周的封号,比较典型的就是莒国。

山东半岛的封国

在莒国以东的半岛地区,有莱夷,已经不是西周的封国了。莱夷长期和齐国争夺山东半岛,直到春秋后期,莱夷才被齐国兼并。在鲁国之南,也有大量的嬴姓方国,也没有接受西周的分封。他们的地域分布北到泗水流域,南到淮河,被统称为“淮夷”,其中以徐国最为典型。

在西周初期,徐国强盛起来,多次带领军队深入到中原,对西周的统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从周康王到周穆王、周宣王,西周长期和徐国进行了战争。因此,西周在东南的控制范围仅限于淮北。

年,考古学者在江苏丹阳出土了一件青铜器,上有铭文“宜侯夨簋”,证明了这里曾有宜国的存在,铭文上记载了宜侯是周康王对虞侯夨的改封。《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是为虞仲。”可见,西周在江南一带有两个封国,分别是宜国和吴国。

宜侯夨簋

不过,此两国已经严重远离了西周有效控制地区,中间又有淮夷隔断,因此和西周的联系甚少,难以算为西周疆域范围。《中国疆域史》提到:“在宜地,由于主体民族是干人即东夷的一支,所以南下的周族逐渐被其同化。后来,包括这一地区建立起来的吴国,就是完全独立于华夏之外的国家”。

四,北方疆域形势

这里说的北方主要是山西高原和河北的情况。山西,原本是周人的故乡,但是商朝建立后周人就迁走了。直到商朝末年,周人才重新占据了山西南部一带。西周在山西南部分封了20多个国家,主要有晋(唐)、霍、赵、杨、魏、芮、韩、耿、冀、隗(倗、霸或格、柤)、贾、先、荀、董、郇、柏、虞、虢等,这些封国大部分都是姬姓诸侯。

在河北地区,西周在此的封国就非常之少,最南有邢国,最北为燕国。为什么在河北的封国如此至少呢?有人认为这里是黄河下游泛滥地区,因此多沼泽地带,不适合开发。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左传》记载“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实际上肃慎只是朝贡国,西周最北的据点就是燕国。

另外,西周时期的肃慎也并非生活在东北地区,而是在燕山一带。当时,肃慎和东胡群体还未实现分离,其父系单倍群就是C2。直到春秋时期齐桓公北征,肃慎才东迁,并分裂出了东胡集团。这在分子人类学上也有证据,根据研究,女真和蒙古的共同始祖生活在年前,正好是春秋初期之前。

商朝灭亡后,有大批的商朝残余势力退出了中原,迁回了东北地区。在河北北部的卢龙一带有孤竹国,这就是商朝的封国。而箕子曾带领商朝残余势力迁徙到了辽西一带,建立了箕侯国。虽然箕子名义上也接受了周王的册封,但是并没有实际上的义务关系。西周分封燕国到遥远的燕山之下,其目的就是为了防范商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亳,目前不知道在哪里。金景方提出《世本》记载“契居番”,“番”就是“亳”,最早的亳位于河北北部,距离燕国不远,是弃居住的地方。此后,亳这个地名随着商朝的南迁而南迁。目前,河北省已经发现了多处早商遗址,商人南迁的线路也逐渐清晰起来。例如,年,河北雄安新区的早商遗址被发现,年又在唐山发现了早商遗址。这些发现证明了商人最早至少来自于燕山周围地带甚至更北,而亳位于燕山周边也是非常可靠的。

台湾版《中国历史地图》中肃慎位置在燕山一带

在山西北部和河北一带,有大量的戎狄活动于此,他们不受西周的管辖,为野人。这些戎狄经常和各封国贸易、通婚、战争。其中北狄主要分为赤狄、白狄和长狄,戎则有燕京之戎、山戎等。他们隔断了燕国和中原诸国,使得燕国成为了北方的一座“孤城”。不过,由于西周整体强盛,戎狄并不会刻意阻断燕国到中原的交通线路。直到春秋时期,这些戎狄才开始大规模侵略周边国家,后来逐渐被齐、晋消灭,晋国的疆域就主要是在北狄活动地区扩张而来。

总体来看,西周的疆域北到燕山,南到江汉、淮河一线,西到六盘山,东到山东半岛中部,已经比商朝扩大的不少。而周朝的王畿地区在周公东征后,已经地跨渭河和伊洛河两个流域,这里拥有成熟的开发地,隙地少,经济质量高。而其他地区则开发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整体呈现点状。这些据点,将华夏文化带到了全国各地,他们不断向周边辐射先进的经济技术和华夏文明,推动者华夏一体的形成。

参考文献

刘宏煊《中国疆域史》

中国科学院《商族起源和先商社会变迁》

奚柳芳《肃慎东迁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5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