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渚在哪屈原涉江行程路线图
“鄂渚”在哪|屈原《涉江》行程路线图
《九章·涉江》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此诗可分为五段。第一段述说自己高尚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阐明这次涉江远走的基本原因;第二段叙述一路走来,途中的经历和自己的感慨;第三段写进入溆浦以后,独处深山的情景;第四段从自己本身经历联系历史上的一些忠诚义士的遭遇,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第五段批判楚国政治黑暗,邪佞之人执掌权柄,而贤能之人却遭到迫害。全诗写景抒情有机结合,比喻象征运用娴熟,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水平。结尾用“将行”说明自己马上要离开溆浦之地。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年,楚国大饥,庸人趁机煽动"五溪"(今湘西一带)的少数民族叛楚。由于秦人、巴人帮助楚国征伐庸国,五溪少数民族与楚讲和,共同灭庸。自此,"五溪"归属于楚,为楚黔中地。李兑约赵、齐、楚、韩、魏五国攻秦,无功而散。
公元前年,魏、齐、楚三国联合攻击宋国。宋国土为齐、魏、楚、韩等国所瓜分。秦国联合了燕、楚、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白起攻赵,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秦国在向东扩张,节节胜利,乘中原各国但求自保之机,把兼并锋芒指向孤立无援的楚国。
公元前年,秦国号召秦燕赵韩魏五国攻齐。荀子在楚国。秦与赵、楚会盟。秦昭王会楚顷襄王于宛。燕乐毅说赵、楚、魏攻齐。
从以上历史事件分析,屈原前年写《哀郢》时,楚国大饥,民不聊生。但又听到了楚“合纵”之好消息,虽然无功而返,也可能点燃屈原为国效力的内心愿望。可等到前年秋冬,还是没有消息,屈原也只好放弃了。于是盛装涉江就重华。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礼记》《礼曲》云:“七十曰老,而传。”“既”即“满”。说明屈原此年七十岁。时间当定为公元前年。“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间接说明屈原此次涉江的主要目的是“就重华。”与《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形成内证。“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说明出发地在江湘交汇之地汨罗一带,所以《涉江》《离骚》南征的起点与《哀郢》南迁的终点实为一地。
所以能够“旦”到“江湘”,磊石山的地理位置是最恰当的。汉口“旦”能到江,但不能“旦”到湘江;陵阳就更加不可能了。有人只注意江湘,没有注意“旦”,活生生将屈原再变回“江夏之不可涉”的汉口。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为什么屈原要从磊石山往北走?《水经注》云:“湘水左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东对微湖,世或谓之麋湖也。右属微水,即《经》所谓微水经下隽者也。西流注于江,谓之麋湖口。”麋湖口为今新墙河入湖口。因为屈原在磊石山要历沅江的话,必须从新墙河附近的“老港”过“麋湖”再在洞庭西北再入沅江。新墙河此地相传有屈原旧宅的“太平寺”,宋《风土记》:“太平寺屈原被废时宅。”大概也来源于屈原的此次《涉江》。可以算是旁证。宋李刘在屈原《九歌》“令沅湘兮无波”句后解:“沅湘即湘水以与沅水合故曰沅湘。”沅湘就是沅水湘水合流之地。而沅湘之间则正好就是磊石山一带之地。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关于鄂渚,因为王逸定为地名,无确指。故而引起后世众多猜测。《涉江》的出发地在江湘交汇之地,是屈原已经明确交待了的。那么鄂渚之地就是汨罗到湖北之间的区域也是明显的。沅江入口在西北“横房口”,“横房口,布袋口,古名横房口,又称“高山望”。位于今岳阳县飘尾芦苇场,原系水域,是岳州通往洞庭湖西南滨湖各州、府、县的通道和要塞。正是地图上的老港(石君山)之处。
那么屈原为什么称这节地域为鄂渚呢?
鄂是古国。黄帝的姞姓子孙封在鄂国,夏商时为诸侯国。后来鄂侯的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鄂姓。鄂渚本是鄂地的水系,是一个鄂地的大区域。那么此地区域有多大?我们先看看鄂字的最早金文(殷周时代)。(图示)对照今日之长江中游地图,很象武汉和岳阳的地形。中间是河流标识,口是地的标识。说明鄂地跨越了大江南北。
《史记》:“绎孙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伐庸、扬、粤,至于鄂,立中子红为鄂王。蒲圻属鄂。秦分楚为三郡,属南郡。”史料记载前—前年,鄂春秋时为楚之别都。楚共王熊审封其三子子皙为鄂君。前年(楚怀王六年),怀王封其弟启为鄂君。
从史料上而言,岳阳南部属罗,岳阳北部当然属鄂。那么鄂地的水系就称之为鄂渚。《鄂君启节》所说到的长江水域,应该说都属于“鄂渚”系。
唐严武诗云:“月明忽忆湘川夜,猿叫还思鄂渚秋。”湘川对鄂渚说明是水系对水系。杜甫《过南岳入洞庭湖》诗也云:“鄂渚分云树,衡山引舳舻。”说明今洞庭湖水系也称鄂渚。宋熊炽《庚申大水赋》熊炽:“嗟哉,鄂渚之水也。浍楚蜀之巨浸,溯吴越之上游。会三江之宗派,汇七泽之洪浟。数间稔而一涨,孰若今岁之横流。”王炎《喜雨赋》云:“环鄂渚之七县,值亢阳之为沴。”说明鄂渚的范围达到七县。《善化县志·贾生传》也云:“长沙卑湿,……洞庭鄂渚上流地,原不卑。”此说说明洞庭也称鄂渚。
“乘鄂渚而反顾兮”,这个“反顾”当然是反顾屈原居住了十一年的磊石山、玉笥山了。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从上文对江湘的交结点来看,磊石山以北就是鄂渚。屈原在磊石山着盛装之后,“济江湘”到了玉笥山“盘石马迹”处解开马绳,《湘阴县图志》记:盘石马迹,在川江嘴(今名春江嘴),即古汨罗渊也。《异苑》卷一:“长沙罗县有屈原自投之川,山水明净,异于常处。民为立庙,在汨潭之西岸侧,盘石马迹尚存。相传屈原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湘中记》云:“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原栖此作《九歌》”,然后架马车通过周家垅山皋进入方林(中洲),在新墙河弃车而乘舲船南渡沅水。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到达溆浦后有短暂的停留,并写下了《涉江》,此诗写于溆浦当然是无可争议的。但溆浦是不是汉义陵,还有待考证。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说明停留是写完诗后又“将行”到另一个地方,从《涉江》前言和《离骚》“济沅湘”“就重华”,说明屈原正是此次到九嶷山就重华,这就是屈原“将行”的地方。笔者认为是可以合于一体的。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离骚》”说明先沅后湘,回到汨罗,与沅湘合流地不冲突。“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湘君》”说明沅湘合流顶托长江才有安流的景观。“浩浩沅湘,分流汨兮。《怀沙》”“汩徂南土。《怀沙》”说明汨水来自沅湘合流之地的分流;“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昔往日》”进一步说明分流处的玄渊指后世的汨罗渊,贾谊才会到此将罗渊改称汨罗、许慎解汨为“长沙汨罗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