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重庆市曾经计划修建一座长江大
重庆是我国知名的桥都,目前市区的跨江大桥已经达到了三十多座。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上世纪抗战胜利后,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曾经为重庆规划了一座现代化的长江大桥。
年,重庆成为陪都,改善这座城市的交通成为了当务之急,市政府曾经规划修建跨江大桥,但由于当时日军轰炸频繁,就算修好了也会很快毁于战火,加之财力技术有限,因此最终只能作罢。
直到抗战胜利后,市政府再次提议建设两江大桥,并组织有关方面成立“陪都两江大桥筹建委员会”,市政府和经济部委托以茅以升领导的中国桥梁公司负责勘测和设计大桥。年1月,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与勘测工作基本完成。
根据实地沿江勘测结果,选定东水门附近为桥址,连接陕西街,将打铜街和曹家巷作为上下行道,在南岸接龙门浩。也就是今天东水门大桥附近。
茅以升规划的重庆长江大桥
综合长江水文条件,为保障船舶通行,长江大桥设计采用悬索式长跨度铁桥,桥墩定于低水位线上,中孔跨度为米,边孔跨度为米,两岸引桥均一孔长48米。大桥全长米。
考虑日后三峡大坝落成蓄水后重庆水位增高,为保障轮船通行,桥中点的净空高度在最高水位46米以上。大桥设计路面为4车道,宽度12米。两侧人行道各宽4米同时预留将来电车的行驶线路。
可以看到,尽管是上世纪的40年代,但这座桥梁无论是造型还是规划,都非常的具有前瞻性。就算放到今天来看,也一点都不算过时。
长江大桥在年秋的预算总计需美金万元和国币60亿元,共需国币82亿元,由于通胀至年概算增为亿元。长江大桥原计划于年4月起筹备及订购原料,布置工地,但由于建筑经费筹措困难,一直未能开工。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重庆才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座跨江大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