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黄山之上
万以学
年9月15日,安徽黄山风景区,游客观赏日出云海。视觉中国供图
年10月11日,安徽黄山黟县宏村景区。视觉中国供图
年11月10日,古徽州非遗民俗《轩辕车会》在安徽歙县古城表演。视觉中国供图
年3月16日,一名集邮爱好者在江苏苏州邮政局展示刚购买的《刘海粟作品选》特种邮票之“黄岳人字瀑”。视觉中国供图
年11月29日,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出现云海美景。视觉中国供图
年8月22日,黄山天都峰远看近乎垂直的山路。视觉中国供图
可以说,没有黄山就没有徽州文化。黄山是徽州文化生长发育的最大环境,是徽州文化的底色,是徽州文化的基础和灵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山就是那养育了、庇荫了徽州人及其文化的一方水土。
对于黄山,我有种畏怯感。不论你攀登过多少次,选择过多少不同的路线,每一次游览下来,黄山都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觉得自己犹如一只蝼蚁,趴在黄山身上千万沟壑的某条褶缝里,好似在循着熟悉的路径前行,其实完全蒙圈,不知己所往,不知其万一。
在黄山风景区云谷寺黄山地质公园博物馆的前厅,写有年黄山成为全球第17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价:
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曾经受到广泛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著称于世。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峰峦上的奇松、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闻名天下,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风景胜地的游览者和艺术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自性黄山
约亿年前,造物者按照自己的时间和逻辑,把世界安排得妥妥帖帖。在距今约50亿年前,他又把宇宙间乱七八糟的漂浮物聚拢在了一起,做了个小小的太阳系。至于这个地球,则是在距今约46亿年前,由松散的物质,凝结成坚硬的球体,并分层有了地核、地幔、地壳,还在地壳表面形成了一片大洋。大约从8亿年前的震旦纪开始,在地球的东方洋面下,聚拢和沉积起数万米厚的泥渣物质。又经过了数亿年,这个沉积层在海水中几起几落,几上几下,反复淬炼,最后慢慢变硬,成为地壳的表皮,构成了地球温润的腹部——江南古陆。后来,经过一系列剧烈的地质运动,包括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等,地壳下面深处的熔融炽热的岩浆喷泻而出,射入了这片充满褶皱变形和断裂切割的地壳中,使其暗结珠胎。这粒花岗岩胚胎种子,在温暖的母腹中,慢慢成长发育。直到距今万年开始的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它才逐渐开始突破裹挟在身上的胎衣束缚,一次分娩成功,露出了地面。这就是黄山。
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过程,遗憾的是当时还没有人类来欣赏这个奇迹。然后,黄山在没有人围观的状态中,孤独地、自由地、骄傲地成长。
力量无穷大的造物者,在对地球进行了大开大阖的布局,安排好高山峻岭、海洋沙漠、雨林平原、长川丘陵后,又充满偏好,博采众长,花费时间,对北纬30度线上的黄山进行了精雕细刻。
黄山本来就是一砣地壳里长出来的坚硬石头,造物主给它舒筋通气,然后在这里切一下,那里凿一下,这里削一点,那里抻一点,硬是把一整砣的花岗岩,形塑成高逾千米的花岗岩奇峰和深切入地面的峡谷。还排列出峰峦七十二,簇聚如莲,纵横若列,再通过节理、劈理、断裂、流水、冰冻及风化等力量,进行深度整理和美化,使黄山诸峰外观展现出完美的穹状、锥状、脊状、柱状、箱状等峰林地貌。
如天都峰、莲花峰等是由垂直的和倾斜的多组节理发育的花岗岩构成,顶部呈浑圆状锥形,底部基座与上部峰锥相连一体。蓬莱三岛、飞来石等是由密集发育的垂直节理经风化、崩塌形成的花岗岩石柱、石笋。既大气磅礴,亦石亦峰,顶天立地,又秀气雅致,玲珑剔透,岩壁峭拔。
最后“女大十八变”,伴随着距今约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的作用,黄山盛装出镜,终于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先塑造型,立稳骨骼,再美其肌肤。造物者不怕黄山风姿太过,逼人眼目,又在其身上缀满金玉翡翠。在黄山丰富的动植物生态体系中,最为突出亮眼的当然是黄山松。它们一般生长在海拔米以上,以坚石为母,云雾为乳,根系往往是树干长度的几倍、数十倍。一株小小的黄山松,成熟期5-80年,树龄多达几百年。小者如伴侍,依附在峰林怪石上,奇古多姿态。黄山松松冠扁平,飘逸多姿,针叶短密,而且海拔高度越高,松叶越短,越硬,越密,越绿。由于其针叶上有蜡状角质层,无论什么时候去看,它永远美丽弥新。
造物者沉浸在自己的创作游戏中,端详着初具形态的作品,又意犹未尽地轻轻吹了一口气。这口气,赋予黄山以生命,使得黄山云霞布满,真气永转,脉息充满,形胜无穷。高天大风,四时有别,朝夕迥异,气象万千。云海银浪,缥缈变幻于瞬息之间,忽而浩瀚汹涌,天地一色;忽而远近峰屿,偶露峥嵘。晴空万里时,则奇峰毕现。
黄山,可能是造物者故意留给人类的一点启示。想知道造物者的力量和世界自然的奇妙莫测吗?想知道这宇宙间世界上是不是真有仙境梵宫吗?去看看黄山吧!
神性黄山
黄山是造物者的宠儿,是自然之子,它也是黄帝之山。今黄山脚下黄山区三口镇境内,有轩辕黄帝祭祀点。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需要说明的是,开天辟地的盘古与造物者没有逻辑和生理上的关系。他开辟的是一条新的类人间的神话叙事传统。“三皇”有各种说法,唐代司马贞《三皇本纪》,补写了《史记》的阙如部分。确认“三皇”是伏羲、女娲和神农(神农即炎帝)。“三皇”被认为是神,可能因为时间久远不可考,圣人孔子认为他们都是虚妄的传说,把他们全部删除了,编撰历史书时就从“五帝”开始。
五帝之首为黄帝。黄帝名公孙轩辕,他征伐天下,统一环宇,“日月所照,莫不砥属”,从而成为天下“共主”。他保国安民,发明创造了许多新技术,为改善人民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而成为万民的“共祖”。“黄帝以后,我族滋乳渐多,分布于中原”(梁启超),继而遍及海内外,形成以黄帝为中心,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大一统宗法社会网络,是谓炎黄子孙。
如今全国很多地方都有黄帝的遗迹,特别在中华文化发源地的中原地区,更是众多。长江之南,黄帝遗迹也遍布,如黄山、庐山、缙云山等,甚至还形成了黄帝游踪的“金三角”。这说明夏商周各大部族,包括长江以南地带的楚人越人吴人,都把黄帝看成是自己的祖先祖宗。这是中华各族人民认祖归宗,寻求自我认同,自觉归队站位的一种努力。
对传说的考证,实证固然重要,但更要看其体现的民族集体心理形成和价值倾向。中国人是很自然地把对黄帝的崇敬与对山的崇拜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窥探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只能通过大自然的外在表象。而大自然在地球上的突出表征物就是山岳。《说文解字》:山,宣也。谓能宣散气,生万物也,有石而高。山岳离天堂近,距人间也不远,是人间与天堂的自然中介。人在山上,才能成“仙”。《诗经》就把最美好的词献给了山岳: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坼不崩。
中国人的山岳崇拜,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五岳”的崇拜。五岳之东岳秦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内涵丰富,最具“崇高”的象征意义,它们代表华夏大地的整体,也代表着美好的希冀和寄托。“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应劭)。历代帝王家和宗教家常把五岳与国家政权兴衰连接在一起,到泰山巡守、封禅、祭祀活动绵绵不绝。在泰山顶上筑土为坛以祭天,在泰山下的小山头祭地,帝王家以此形象宣示天下:天下大定,符瑞并臻,自己取得天下为天命所归,继承的是大道正统。同时祈求:本家王朝江山永固。为体现山岳地位崇高,祀之如神,历朝皇帝都很重视为山岳封号。
这个荣誉,当然首先得归之于黄帝。《洞天记》: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然后才是历朝历代的帝王。秦始皇将五岳等众多名山一并作为“名山川”纳入官方祭祀行列。西汉宣帝正式将五岳从群山中划出,成为群山代表,体现国家信仰,享受国家高规格祭祀待遇。唐明皇把五岳封为王:中岳为中天王,西岳为金天王,东岳为天齐王,天宝五年封南岳为司天王,北岳为安天王。唐朝还对天下名山进行封号,如十州三岛,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等,形成了一个神仙体系。这个神仙体系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唐王朝国家的意志。
集造物者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黄山,没有进入“五岳”这个排名序列。因为它是“黄帝之山”。
黄山这名字从何时开始,现在并不可考。唐明皇敕名黄山,应该是黄山定名的结束,而不是开始。在那之前,应该有很长很长的酝酿时间。《列仙传》就说陵阳子明“上黄山,采五石脂”。民间更多的说法是,江南黟山,据得其中,云疑碧汉,气冠群山,有古木灵药,名花异果,瀑水飞泻,汤泉香温,是轩辕黄帝“栖真之地”。作为辅证材料,黄山包括其周边地区黄帝印迹众多,仅地名就留下了黄帝源、轩辕峰、浮丘峰、容成峰、炼丹峰、天都峰、洗药溪、仙人峰等百余处。这些地名历史久远,不能确证其起始时代,但都与黄帝在黄山寻真访隐,问道求仙,“采露珠,集灵草,煮妙石,炼神丹,沐汤泉,焕容颜”,最后乘龙与友人及臣僚等七十二人一同登天的传说有关。
现在,一年一度还在举办的黄山区“轩辕车会”,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透露的就是远古时期隐秘的地理人文信息。唐明皇在天宝六年敕名黄山,时间是在他封完五岳为王之后。把黄帝之名用之于一座山,是一举把祖先崇拜与山岳崇拜两大荣誉赋于一身,使黄山在山岳的江湖中,享有了黄帝在人神江湖中享有的“共主、共祖”地位。这绝不是简单地采信官民言说,不是单纯的以景色论黄山。后世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或许多少猜中了唐明皇深藏的心思。他对宗教的研究远超常人,有迹象表明这一敕名有政治考虑。如,天宝十一年即敕名黄山后不久,朝廷便单独建置了太平县,将黄山置于其中。这仿佛是为敕名黄山做的配套工程。
此外,可以佐证黄山地位崇高的是其“方位”。古代以东南西北中配青赤白黑黄,中央为黄色。命黄山为“黄”,可能并不仅指其耸峙于群山之地理中心,更是指其处于社会人伦之中心。
知性黄山
物不自美,必因人而后彰。造物者的造化神功,人间皇帝的垂赏青睐,似乎没能避免黄山高蹈世外、人间罕闻的境地。黄山还需要巨儒名宦、逸士幽客的笔墨滋润洇染。山水有清音。没有了山水,中国文化之旅甚至无从起航。“秦汉封锢深,唐宋游屐广”(郑板桥)。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内心深处思念与渴盼就是山水。而险峰幽谷,路径通幽,松柏森森,溪流汩汩,吸引文人雅士高致远行的各种经典山水元素,黄山是应有尽有。
山中一日,世上千年。黄山如太古一样巍然屹立。且不说那些高僧仙羽,如普门和尚于黄山有开山之功。文人墨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