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汉水流域新石器文化序列,大溪文化
大家好,我是王利营,现在带大家来了解一下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分区及其发展序列。
长江流域新石器考古工作,开始于30年代,但解放前的工作做得不多,除在长江下游的大湖地区作了些发掘外,其他地区并未开展工作,50年代才逐步开展起来。
目前,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不少,文化内涵也比较丰富,因此,长江流域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基本上分中游和下游两个文化区。这两个文化区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序列比较清楚,且自成一系。
这一地区的新石器考古工作,是在50年代开始的。最早发掘的遗址是年发掘的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后来又在天门和郧县发掘石家河和青龙泉遗址,在这两个遗址,又发现与屈家岭遗址相同的遗存,从而明确了这类遗存的文化面貌。60年代初开始把它们称为屈家岭文化。
在陨县青龙泉遗址的发掘中,还发现上层堆积与屈家岭的文化面貌有所不同,因而被区分为“青龙泉三期”遗存,并一直被认为是龙山文化。70年代有人把它称之为“湖北龙山文化”或“长江中游龙山文化”,也有人提出对这类文化遗存,应作为一种考古学文化单独命名,因为这类遗存和中原龙山文化虽有一定共性,但具有本身的特点,不宜归入广义的龙山文化的范畴。
年和年,在四川巫山县大溪,发掘了二百余座墓葬,又揭示出一种新的文化遗存。其后,在长江西陵峡的考古调查试掘中,也在宜昌杨家湾、四渡河、株归朝交咀等地,发现有与大溪同类遗存,因此,到70年代初开始把这类遗存称大溪文化。
迄今为止,在长江中游、汉水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文化,按年代早晚先后顺序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青龙泉三期遗存。这一发展序列,在湖北宜都红花套、松滋桂花村等遗址,都发现有地层关系。
大溪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南岸。
陶器特征以红陶为主,还有灰、黑、白陶。器表涂红色陶衣。饮食器外表多呈红色,内壁灰黑色。主要器物有釜、斜沿罐、壶、盆、钵、豆、简形瓶、曲腹杯等。其中“蛋壳彩陶”单耳杯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大溪文化也有少量彩陶,色彩有黑、红、褚三色,常见的花纹有绞索纹、平行带夹人字纹、菱形格纹、变体回纹、变体漩涡纹,谷穗纹,齿状纹等,具有独自风格。
大溪文化也有地区差别。鄂西川东和洞庭湖北岸的陶质、器形和花纹都有一定差异,所以有人根据两地陶器的差别,把鄂西川东地区的遗存,称大溪类型;洞庭湖北岸以三元宫遗址为代表,称三元宫类型。
大溪文化的发展也分三期。早期夹炭红陶多,戳印纹简单,彩陶少,以折肩圈足罐、三足盘、鼓形器座常见。中期戳印纹发达,彩陶兴盛,常见器物有圈足盘、高柄豆、折腹盆、筒形彩陶瓶。晚期灰黑陶大量增加,代表器物有细颈壶、敛口圈足碗。
大溪文化与仰韶文化关系较密,彼此有一定的器物有相似的器形,彩陶花纹也有相似的作风,如在大溪、关山庙、红花套发现有圆点钩叶纹和花瓣彩陶罐、垂幛纹彩陶钵片、双唇小口尖底瓶片。这些器物和纹饰,是受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作风的影响而产生的。
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在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东起大别山南麓,西至三峡,北抵豫西南,南达洞庭湖北岸的范围。
经过发掘的遗址,较重要的有湖北钟祥六合,京山朱家咀,天门石家河,武昌放鹰台,枝江关山庙,松滋桂花树,公安王家岗,以及湖南澄县三元宫、华容车轱山和河南浙川下王岗、黄谏树等遗址。
屈家岭文化分早晚两期。早期文化、石器制作较粗。陶器以黑陶多,灰、黄、红陶少,主要器物有鸭咀形足小鼎、小口高领罐、盆、豆、三矮足陶碟,曲腹杯等。有一些朱红黑陶,也有彩陶。朱绘花纹有绞索纹、菱形格纹等。彩陶有红、白色陶衣,施黑彩,花纹有平行条纹、网纹、圆点纹等。
晚期文化石器磨制精美,种类增多。陶器灰陶增多,器物种类也增加。鼎有宽扁足双腹盆形和矮柱足罐两种。扁腹壶、盂形器、喇叭口矮圈足杯等,比较有代表性。彩陶也有一些变化,饰红、灰、黑色陶衣。色彩有黑、红、橙黄。不仅器表施彩,内壁也施彩。
屈家岭文化总的特征是,陶器主要是黑陶、灰陶,少量黄陶、红陶。器物多圈足凹底和三足,纹饰多凸弦纹和镂孔。有少量朱绘和彩陶。主要器物有鼎、豆、罐、壶、盆、三足碟、杯等。以胎薄质高的近似蛋壳彩陶为其特色,同时还有大量的彩绘陶纺轮,这也是屈家岭文化的突出特征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