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ldquo社稷rdquo谈

在《“社稷”谈之一:粮食是价值观的前提》里,我们讲了“社稷”一直用于指代国家、天下,讲到其中的“社”、“稷”分别是“祭祀土神”和“祭祀谷神”的意思。今天,我们静下心来聊“稷”字。通过聊“稷”字,我们将把只在书上见到过的中国人的粮食名字的来龙去脉逐一梳理一遍,很有意思。“稷”字现在已经很少用了。所以手机上用输入“ji”时,滚动条要下拉很久才能翻到。

一到过年,中国人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就要说“五谷丰登”。孔子批评一个人懒、不爱劳动,就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这当中,“五谷”就是中国人吃的粮食。“五谷”只是个很笼统的讲法。它的内容,各朝代略有差异。周朝的“五谷”是指:麻、黍、稷、麦、菽。其中,“稷”是五谷之长,所以还用来指代粮食和谷神。

为什么“稷”的地位这么高?这个问题很简单,三点。首先因为它是当时中原和北方干旱地区产量最大、消费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其次,也和一个叫后稷的人有关。后稷,姓姬,名弃,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是黄帝的玄孙、帝喾嫡长子,相传为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弃为儿童时,好种树麻﹑菽。成人后,有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教民耕种。尧听说,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封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另外,据说在当时的所有谷物中,稷的成熟时间最早,最适合用于祭祀。这也说得通。经常和领导在一起,混得脸熟了,地位也就高了。那“稷”到底是一种什么粮食?这个问题很复杂。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北方地区到处可见的野生的狗尾巴草,就是“稷”的祖宗。一种野生植物要被人拿来种植为粮食,必须具备三大素质:种子多(产量大),命要硬(容易种植),好收获。而狗尾巴草恰恰就就满足这三点,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成熟之后的籽粒老老实实地待在谷穗之上,不像其他野草的籽粒、会很讨厌地一夜之间脱落、被泥水冲走。

狗尾巴草:种子多,命硬,好收获,不乱跑

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可能就是后稷的团队)发现了狗尾巴草的这个好处、开始人工栽培,并且给了它新的名字—粟。初秋的早晨,一株正在习习凉风中欣赏着日出、哼着《好日子》、幸福地憧憬即将到来的子孙满堂的体态丰盈的狗尾巴草,突然被两个啥也没穿的人连根拔起、用力甩甩、举起来端详一下、然后心满意足地移植到另一个地方,这就是中国种植业的发端。孔子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到现在也还很流行。其实你可以反问他“你自己分得清楚吗?”他担保他也搞不清楚。就拿五谷中这个地位最尊贵的“稷”,它指到底是哪一种粮食,三千年来就有很多几种说法。相对经得起推敲的有三种。第一种说法,“稷”就是“粟”,现在俗称“谷子”或“小米”。很长一段时间,北方人以粟为生。今天,人们通常把小米做成养生粥或煎饼。但唐朝之前的人把小米饭做成餐。但小米饭的口感和大米饭(稻米)实在没法,所以在水稻种植在北方兴起之后,吃粟米的人就越来越少了。现在,小米的主食功能已彻底弱化,主要扮演养生餐、减肥餐的材料或鸟食的角色。

粟是长这样的

粟脱壳后就是小米

这里要插入一个知识点。不管是小米还是大米,我们吃的都是它们的胚乳。胚乳里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分两种:让米粒干爽的直链淀粉;让米粒又黏又糯的支链淀粉。说“这小米真油,熬出来的粥都是黏糊糊的”,实际上是支链淀粉多、而不是因为油。这样的小米就是糯性小米,就跟大米中的糯米一样。除了好吃,糯性小米当时还有个特殊用途:修城墙。把小米粥和沙子石灰混合在一起,做成砂浆。用这种砂浆把砌起来的城墙极为坚固。第二种说法,“稷”和“黍”属同一类作物的两个品种。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稷与黍,一类二种也。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换用刚才的知识点描述,就是稷的胚乳中的直链淀粉比黍多,所以干硬。显然,黍的口感应该更好些。黍是这样的

红黍米

黍有黄、白、赤、黑数个品种,目前在北方一些地区还有小范围种植。黄黍米又叫“糜子”、“黄小米”、“软黄米”,去皮后颗粒比小米(栗)稍大,煮熟后有粘性。现在主要做一些传统糕点的原材料之用。白黍似糯米,可以包粽子。黑黍多用于酿酒。第三种,指高粱。清人王念孙说:“稷,今人谓之高粱。”高粱目前在北方地区仍有大面积种植。莫言的老家山东高密,那里曾有一望无际的高粱田。他的小说《红高粱》的很多情节,就发生在高粱地里。高粱有红、白之分;红者又称为酒高粱。按功能分,又有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没错,就是那种老式扫帚。以本人几十年的扫地、阅遍天下扫帚的经验,高粱扫帚粗硬、扫过的轨迹缝隙太大、所以扫不干净。

高粱地

高粱米

高粱扫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稷”虽为五谷之长、地位显赫,但太虚、过于骑墙,一会儿是“黍”、一会儿是“粟”,自己的专业定位却很模糊,就像很多单位里过于依赖下属出成绩的领导。另外,“黍”、“粟”都相继淡出了北方人的主食舞台。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稷”这个字被边缘化、几乎只是靠“社稷”一词才偶尔露个面的原因。不过,“稷”倒是有两个很简单的别称,一直用到现在:禾、?。两个字最早都是指“栗”,后来泛指一粒粒的粮食。其中,“?”后来和“谷”假借,并最终简化为“谷”。而“谷”最初仅指两山间的狭长而有出口的地带或水道(即“山谷”)。话题切回到周朝时的“五谷”:麻、黍、稷、麦、菽。除了麦,其它几样都和稷一样、渐次退出了中国人的主食序列。麻后来主要用作于榨油、制衣、造纸。菽就是豆。但这个豆很可能不是大豆、而是指现在当蔬菜吃的豌豆,而且当时的品种品质较差、口感粗糙。

豌豆很可能就是当时的菽

现在,中国人“主食”两强是口感好得多的麦和稻。而大豆、玉米也是辅助主食。麦子是约殷商时期从两河流域引进的。在《“文明”简史》中我们提到过,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将近年时间里摇摇领先。小麦就是除车轮之外,它对世界文明的另一个有开天辟地意义的贡献,让人类从“春种秋收”,变成了“冬种夏收”,极大的缩短了每年的粮食真空期。

麦子

轮子

玉米的原产地是美洲。据说是在哥伦布年发现美洲后不久的约年,玉米登陆了中国广西。有一段时间,中国人曾用“黍”代指这种奇怪的作物。

大豆就是黄豆,和小麦一样,是全球最重要、交易额最大的大宗粮食商品之一。南方人也把它做蔬菜用,称之为毛豆。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已有六、七千年种植史,现在的核心产区在东北。

玉米

大豆

稻米就是大米,原产地也在中国。目前掌握的生物学证据显示,野生稻可能在大约年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被驯化为粳稻。之后,粳稻传至印度,与当地野生稻的杂交,于约年前在恒河流域转变为籼稻,再又传回长江中下游地区。但在殷商和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对中原王朝来说还是化外之地,所以“五谷”中没有稻的名份。现在,南方多产籼稻,北方多产粳稻。籼稻外观为长粒,长宽比越高越好,米质越清亮,入口甜,咀嚼时有松软感,软而不粘。其极品是泰国米。粳稻外观为短粒,米粒晶莹剔透入口甜,软而粘,咀嚼时有弹性,其极品当然是黑龙江五常大米。

左籼右粳

除了麦子、玉米,还有一种老少咸宜的好东西也是国外“进口”的。它在西方一度成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定海神针。那就是马铃薯,俗称土豆。土地的原产地也是美洲,由哥伦布带回欧洲。欧洲人如获至宝。因为整个中世纪,欧洲饱受缺粮之苦。而土豆好种(适应各种土壤和海拔,几乎是放养,而且因为是埋在地下的,所以不会像其它作物一样容易被鸟类和昆虫攻击)、产量高、淀粉含量足、一个下去管一天。这简直就是上帝赐给欧洲人的礼物。从此,欧洲人才知道什么是吃饱的感觉。所以,夸张点说,土豆是黑暗中世纪的曙光、养活了文艺复兴、大航运和和工业革命。

土豆解救了欧洲

明代,土豆通过欧洲传入中国。明清两代是中国人口持续大增长时期。一些不适合农耕的不毛之地(如盐碱地区)的也有大量移民迁入。这和土豆在中国的推广节奏几乎同步。两者及之间应当有因果关系。回顾一下,今天以“稷”字为起点,认识了只在课本上读到过的粮食、以及它们的来龙去脉。

五谷,在周朝是指:麻、黍、稷、麦、菽。现在,除了麦,其它都已退出了中国人的主食序列。除了做养生养生食品之外,它们被用来做衣服、喂鸟、酿酒、扫地,但都不被人当饭吃。

“稷”是五谷之长。但它当时具体是哪一种粮食,谁都说不清楚。很可能是粟,也可能是黍或高粱。

相传中国农耕技术的始祖是年前的后稷。他是黄帝的玄孙,姓姬,因出生在稷山而号后稷。栽培野生的狗尾巴草,是中国种植业的开端。狗尾巴草是稷、粟的祖宗。

我们吃粮食,吃的是农作物的胚乳。胚乳中直链淀粉多,口感就软、粘,我们称作“糯”;支链淀粉多,口感就干而硬。

大米就是稻米;小米曾特指粟,后泛指粟、稷、黍。

小麦系殷商时期从两河流域引进。

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

稻子原产地也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多年前就种植梗稻。梗稻传入印度,和当地野生稻杂交形成籼稻,并在近年前传入中国。籼米为长粒,软而不粘;梗米短,软而粘。

玉米、土豆的原产地在美洲。土豆养活了欧洲,在明朝传入中国,并可能对明、清两代的人口迅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好了,你可以去和同学、朋友吹什么叫“五谷”了。下一次,我们讲“社稷”中的另一个字: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25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