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战争都强调长江天险长江那么长,别
日俄战争期间,英国拒绝了沙俄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请求。导致沙俄的军舰只能通过好望角绕远路近大半个地球和日本开战,结果就是极大地增加了沙俄的军费开支。间接导致沙俄输掉了日俄战争。
而就在一个多月前,苏伊士运河被一艘来自台湾籍的货轮堵了,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一天4亿美元。
当时也有人在问:堵了这么久,为什么不选择绕道。那么简单的答案就是绕道会增加接近两周的行程到达目的地。时间成本大增,加上海上不确定的暴雨,海啸等危机情况。使得苏伊士运河几乎是唯一选择。
总的来说就是:“最近,最快,最安全,最划算”。
“最快”。既然是战争,战场瞬息万变,讲究的就是兵贵神速。“贻误战机”自然是兵家大忌。像为了“绕远路而多走两周路”这种事自然是不现实的。古代攻城,一条小小的护城河进攻方都不会选择游过去再打,面对长江天险,自然只能造船强渡。以古代的生产力而言,造大川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最近”。最关键是的就是船只。如果是小股部队想要渡过长江,体力好可以游过去,再不济做个竹排划过去。但古代打仗,作为进攻的一方,必然是千军万马,加上粮草,武器辎重需要运输,想要渡江必然需要足够多,且体积大的船只。而造这种大船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造船的地点也不能和渡口离得太远。所以选择距离短的渡江两岸就显得极其重要。而六千多米的长江沿岸中,满足这些条件的渡口自然就少了。
“最安全”和“最划算”。造大量战船这种大规模行动是很容易被长江对岸的人发现的,几乎就是提前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对方阻止防御。冷兵器时代,适合的起渡以及后续补给的地点,以及渡江后下船作战的地点。如何最快到达,到达后损失最小。以及渡江途中如何去避免埋伏,渡江后的粮草供应不被偷袭都是要考虑的事情。
南方政权的经济中心扬州,荆州等都在长江边上,北方的军队一旦渡江来袭,攻下长江一带,南方的政权就会很快土崩瓦解。赤壁之战之前,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得到荆州后,就迫不及待挥师南下想要统一全国。
总结下来就是:其他地方不是不能渡。而是没有意义。
1:能够提供大规模渡船行军,能够保持长期的后勤补给的长江渡口其实很少。
2:其他渡口要么只能提供小规模行军,要么无法保证长期补给。但小规模的军队渡江作战意义在哪?
3:没有适合造大船的渡口。
长江天险?长江并不是绝对天险,守江必守淮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是我国第一长河。全长高达多公里。
北方政权一旦统一长江北岸,和南方政权隔岸对峙。那么这几千里的长江沿岸对于北方政权来说,几乎处处都是突破口。长江的中下游流速较为缓慢,如果北岸军队进行横渡强攻相对要容易得多。所以长江一带的防线必须江淮一体才能形成有效防御。
历史上除了明朝,其他政权几乎都是北方政权挥师南下消灭南方政权促成大一统。而南方政权大多也作为防守一方。对于守方而言,有一条宽度和深度都足够的长江作为天堑进行防守自然是有利的。
如果在这几千里的沿岸上都设置防线自然不现实。兵力再多,沿着这几千里布防,每个防守点也不会有足够多的兵力。渡江战役时期,蒋介石的应对方式就是“千里布防”,结果就是“千里不防”。
而淮河流域,横亘河南,安徽。对于南方政权的防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江淮地区湖泊众多,一旦长江沿岸有战事,南方政权就可以利用淮河流域进行战略物质运输以备战事。
曹操和孙吴,作为初期的南北政权对峙,孙吴一方的防御体系就是依靠长江天险固守,赤壁战败后,曹操的战船损失殆尽,此后再也无力南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