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流向未来的大运河申遗九周年特辑
年,作为中国南北经济往来与文化融合的标志,中国大运河开启申遗之路。
年6月日,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正式迈入“世遗时代”。这是运河沿线8个省市、7座城市,历时8年的成果。
恰逢大运河申遗成功九周年,不妨跟随书单君一起揭秘这座中国古代的逆天工程,探勘其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波澜壮阔?
悠悠运河,千里通波。
正如著名学者金克木所言:“中国有两种文化,一个可叫’长城文化’,一个可叫‘运河文化’。‘长城文化’即隔绝、阻塞的文化;运河通联南北,是‘通的文化’。”
自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建邗沟,越国范蠡修山阴故水道始;至隋唐大运河沟通起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纵贯南北水系;后至明清时期漕运发达……直到0年春末,历经百年阻断的京杭大运河首次实现全线通水。
这条象征着“通”的华夏长河,见证了无数次王朝的鼎革与时代的变迁,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更早已成为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在此,书单君为你介绍以下三册书籍,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讲述了大运河历史地理沿革的变迁。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00)的《舟楫往来通南北》,堪为一本大运河史传,不但系统梳理了先秦至民国期间大运河的修建史,赞颂运河工程所反映的中华民族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和毅力,更展望于当今大运河所面临的开发与保护等颇具现实意义的议题。读完这一本,相信你会对中国大运河有一个宏观而全面的了解。
相较于上一本,《大运河漂来紫禁城》的阅读门槛要低得多。作为曾经的“故宫掌门人”,本书的作者单霁翔带领着快要岁的故宫变身顶级“网红”,焕发出青春活泼的生命力。此书一经出版,这句“大运河漂来紫禁城”便迅速成为各大媒体科普运河文化时最爱引用的说法。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又将在单霁翔笔下呈现出怎样的趣味图景?不妨翻开书,亲自读一读。
如果你对经济学感兴趣,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