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全市产业地图,实施院士引领高端产

长江日报-长江网6月29日讯(记者王雪郑汝可)6月28日,武汉市委召开十三届九次全会,探索具有武汉特色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努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

会议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需求作为治理方向,把人民的参与作为治理力量,把人民的满意作为治理成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要把城市视为生命体、有机体,秉持敬畏之心,补齐短板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绣出城市品质品牌。

全会指出,要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发展能级。

做好“去”“育”“转”“控”四篇文章

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6月8日,首批员工入驻小米武汉总部新大楼,图为6月22日小米武汉总部新大楼内部。通讯员马丹妮摄)

全会指出,武汉产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下一步应当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转变理念,加快稳链、补链、强链,加快转换新旧动能,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做好“去”“育”“转”“控”四篇文章。

做好“去”的文章,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着力培育和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坚持“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加快推动落后产能搬迁改造、关停腾退,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彻底地“去”。

做好“育”的文章,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瞄准高端前沿,突破性培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高端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做好“转”的文章,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深入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服务、工程设计和建筑、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做好“控”的文章,编制全市“产业地图”,明确各区产业定位,推动特色产业统筹招商、集中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选择与武汉城市禀赋相匹配的产业,实现产业差异化健康发展。

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图为参加毕业典礼的武汉高校毕业生。记者李子云摄)

武汉有83所高校、万在校大学生、71名院士,众多的高校院所、丰富的创新资源,是武汉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

全会创新提出,要充分发挥院士领军作用,实施院士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要探索完善“大学+”发展模式,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大力发展“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试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

努力实现国际空运“一日达”、国际铁路运输“半月达”、远洋运输“一月达”

(图为武汉天河机场)

全会指出,要打造开放大通道,突破性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构建中部陆海大通道,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长江航运中心、欧亚陆运节点城市,努力实现国际空运“一日达”、国际铁路运输“半月达”、远洋运输“一月达”。

构筑开放大平台,要突出联动,强化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联动发展,推动中法生态城与中德、中日、中印、中美国际产业园优势互补,把武汉打造成为推动中部优质产品走向世界的主要平台。

开拓海外大市场,要发挥武汉在工程设计建造、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优势,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借船出海”、各类企业“抱团出海”。

打造“在武汉、我来办”服务金字招牌

全会对营商环境优化提出新目标:要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城通办”为引领,探索“秒报、秒批、秒办”极简审批新模式,完善企业信用评级工作,打造“在武汉、我来办”服务金字招牌,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营造“类海外”生活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全国一流营商环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40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