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行桐城
去桐城,是因为桐城派的缘故。一个晚清的文学流派,曾经盛行一时——前后延续上百年,有名有姓的作家多达数百。如此规模,中国文学史上不能说绝无仅有,也是为数寥寥。与规模不相衬的是成就,我以为——我的观点与鲁迅的“桐城谬种”无关——它的文学成就不算高,是否其中有伟大的文学家姑且不论,真正卓越的文学作品也不见得有。上大学时,教材收了姚鼐的《登泰山记》(仅有一篇桐城派作品)。当时年轻,由于是范文,觉得很好。如今再读,除了文字干脆,其它方面也就平平了。你去读读欧阳修苏轼的文章,再与此文相比较,高下立见。当然,桐城派文学的名头实在大,去发源地看看还是值得的。打算去两处,孔城老街,市内的博物馆及老街。于高速公路出口处入住,把欲游览的两处连一线,那儿是中轴。头一天去孔城老街。说老街,其实像新街。一个旧木桶,桐油刷几遍,散发桐油香味,于是焕然一新。类似的景实在多,风格如何,取决于修缮——之前太旧,之后太新,不新不旧,能让人回味的古镇难寻——我指的是作为风景区的古镇。随走随看,拍几张照。照片看蛮漂亮的,仅限于此。走了半截,觉得没意思,折返,回宾馆休息。第二天去市区。停车场附近有景点,六尺巷。一条百米长的巷子,六尺宽,仅容两人擦身而过。类似的小巷现实生活里不少见,只是不及它出名。它有故事。本地人张英在朝廷做宰相,家人与邻居发生地界纠纷,写信求援。他回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诗讲的是处事,也是做人。两家不再争执,各退三尺,有了这条六尺巷。巷由鹅卵石铺成,打理得干干净净。两端有牌坊,上书“礼让”二字。站在一端朝另一端望去,巷子深细幽长。如今那儿成了三A级的景区,周围在盖房子,以后会是怎么一个模样尚不知道。博物馆也是文庙,古朴端庄,泮池、泮桥、棂星门一应俱全。馆内的展品,给我留下印象的有孔门七十二贤塑像,个个有名有姓。如何塑出他们的个性是困难事,难为雕塑家了。角落处有个不起眼的建筑,名曰告春及轩,里面有桐城派文学的介绍——渊源、传承、影响及成就,配有不少文物。一个小展览,不起眼,一如告春及轩。许多人即使走入博物馆,也不会来此瞧一眼。不过它让我对桐城文学有了清晰的了解,是我此行的收获——我不就是冲着桐城派文学而来的?!出博物馆,去北大街,那儿是真正的桐城老城。居民仍在那儿生活,没有特意装扮,显出破落。北大街尽头,老城门仍在,修缮过,高大的城门,很气派,透露昔时名城的风貌。出城门,有块绿化,是市民的休闲处。城外有湖,湖上有桥。桥名紫来,是座石桥,九孔,看模样,听称谓,有些年头。过桥是东大街,依附于城,曾经繁荣过,如今隔了年代,早已物故人非。栖霞山人
上一篇文章: 长江委党组专题研究巡视整改工作 下一篇文章: 长江现货0407铝均价跌4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