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充分证据链的哀郢涉江屈原行程路
《九章·涉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诗,是《九章》中的一篇。此诗可分为五段。第一段述说自己高尚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阐明这次涉江远走的基本原因;第二段叙述从磊石山”济江湘”一路走来,途中的经历和自己的感慨;第三段写进入溆浦以后,独处深山的情景;第四段从自己本身经历联系历史上的一些忠诚义士的遭遇,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第五段批判楚国政治黑暗,邪佞之人执掌权柄,而贤能之人却遭到迫害。全诗写景抒情有机结合,比喻象征运用娴熟,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水平。
此诗结尾“忽乎吾将行兮”说明在“溆浦”的时间不久。写完此诗则收笔而走。
到什么地方呢?《离骚》云济沅湘就重华。到九嶷山了。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注:年既老,按《周礼》《礼曲》所定,七十曰老,而传。屈原此年当为七十岁。屈原虎年出生,相应的出生时间是虎年,虎年有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按《哀郢》公元前年达到汨罗,九年后就是公元前年作《哀郢》。《涉江》在《哀郢》之后,是为当今学界共识。推断为公元前年。屈原生于公元前年可信。此节有想象成分,但也有实实在在的成分。直接表明了目的地就是就重华。那么此次《涉江》的落脚之地则是九嶷山。与《离骚》路线一致。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注:很多人把此名解说为南方没有人知道我。当然此话不错。问题是屈原要让南方人知道他做什么呢?实际上此句应该解说成,可怜自己对南方情况还不知道啊。他在磊石山打扮好自己后,一早划船在江与湘水交结之地磊石山登上凤凰玉笥山驾马车,玉笥山上有盘石马迹,说明屈原专用的马和车都放在了这个地方。马迹形成,说明屈原在此地生活了很久的时间。
江湘,指湘水与湘水的交结之地。按今人的理解在城陵矶三江口一带。按先秦汉文献理解,在岳阳县境与汨罗市境新墙河入湖口一带。按《山海经》理解在磊石洞庭山下。因为磊石山就是湘口,湘江入江处。一早能达到的地方只能是磊石山或者太平寺。均在岳阳市境内。说明屈原是先江湘,后鄂渚。是先从江湘交结之地往北走,正好从磊石山到沅江,必须要从新墙河口绕过老港,才能入沅江之道。新墙河传说的太平寺,为屈原故宅。看来是事出有因。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注:鄂渚被王逸解为地名。没有具体所指。考察鄂字最早的记载是金文,古鄂国名。而鄂字的金文形态,左看右看,就是一张长江中游的地图。说明古鄂国地域可能到包括了大江南北。据唐宋文献记载,洞庭有一节也名鄂渚。当在岳阳、临湘、君山区境内。实际上鄂渚指的是水系。从《舟节》铭文来看,战国时代洞庭五渚,当在鄂渚系统。当时的鄂就是江夏包括了今河南6个县和湖北整体8个县。岳阳的华容、君山、岳阳县北、临湘大部分地域,实际上均在江夏范围。也就是说这些地方都可以称之为鄂渚。为什么从磊石山入沅江要从岳阳县境进入?因为磊石山西边是一个长洲,没有被开拓时,直接到了新墙河口。从诗文理解,屈原从磊石山乘船到凤凰山驾马车,然后从新墙河换船。而那条”济江湘“的船放在了凤凰山下,就是汨罗渊之地。也许此船是小船,屈原平日渡潭之用。向北而走是为想起来时之路,称之为反顾。
汨罗渊北的玉笥山上,有盘石马迹。屈原架着马车从岳阳中洲达到新墙河。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注:舲船,是有船窗的大船。吴榜,为大棹,划船工具。一说吴之棹。吴榜即船棹。这儿又用齐,因为江流基本为东北流向是逆流,而秋冬的风向是西南、西、西北为主。可以获得顺风。大船而行,此船当然也为帆船。因为不顺流,故而船行速度缓慢。在回水处没有顺风当然也就”疑滞“。
此句意思很明白,屈原是带着船队而行。七十岁的人是不可能自己一个人划船的。而这个齐说明了问题。
《涉江》起始点到入沅江始点。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注:枉陼:地名,在今湖南常德一带。.辰阳:地名,在今湖南辰溪县西。
此句说明屈原在常德居住了一晚。故而早晨从枉陼出发,晚上就到了辰阳。当然他们并没有居住岸上,而是在船上休息。此船有船窗,有大棹,可知此船同样规模比较大。说明屈原保留了贵族和三闾大夫身份。今天用流放者的身分来解说屈原是不恰当的。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溆浦为沅水带的沅江水域,有可能在辰溪境,也有可能在今溆浦境。在此之后有一段景物描写。是说屈原让船夫们在船上休息,自己一个人进入了山中。故而屈原在此写下了《涉江》一诗,结尾云:”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然后”将行“,就走了。
到哪儿去了呢?
最大的可能是“就重华”,《涉江》开头也与重华有关。《离骚》也说”济沅湘“就重华”。这是有作品内证的,也都是船行。有专家认为是想像之语。谬。因为《离骚》的创作时间是“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说明《离骚》是过了七十岁而作,当为公元前年至前年之间接近75岁这样“老冉冉”的年龄而作。此句话正是记录了这次行程。而《怀沙》正好证明屈原顺着沅湘,“汩伹南土”。再次回到汨罗。当定为公元前年孟夏。屈原作品中没有思念家人的作品,让很多人以为屈原是独身一人,可能么?因为屈原的家人到了磊石山西边的屈家潭。所以他也不会在外地滞留很长时间。
汨罗渊河泊潭的盘石马迹。磊石山西边的屈家潭。东方朔《哀命》《拾遗记》洞庭山。还有唐代的《屈原外传》均记录屈原在汨罗居住。说明他们正确理解了屈原的作品。《涉江》路途均为经行点而不是居住点。
很多人论证是顾头不顾尾,如《哀郢》不看最后的“南渡”,《涉江》不看最后的“将行”。所以总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