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对错观的底层逻辑红旗渠的修建错了吗

刘军连门诊时间 http://m.39.net/pf/a_9392527.html

耗时十年,一共削平了座山头,架起座渡槽,开凿了个隧洞,共挖出土方万立方米,最后修成了长达70.6公里的水渠,总共投入10万人,共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最大的为63岁,最小的年仅17岁。

没错,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红旗渠!不少网友觉得红旗渠的修建是没有必要的。他们也有自己的理由:红旗渠修建了不到20年之后,就失去了真正的水利作用,好多工程都已经不能使用了。而且中间也发生过不少争斗。所以,红旗渠的修建是错的。

可能还有不少读者还不了解红旗渠,我们这里简单做一个背景的介绍。

红旗渠位于河南的林县,这是一个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的地方。其修建于年,总共耗时十年修建而成。修建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林县有50多万人一直饱受旱灾的肆虐,好多家庭流离失所,难以糊口,更不要提致富发展。几经思考之后,本着自力更生,人定胜天的指导思想,当时的政府带领着总计十万人开始修建一条贯穿太行山到林县的水渠,从而解决饮水和灌溉的问题。10年之后,红旗渠修建而成,极大地解决了林县附近人民的缺水问题。

再来说说对错的问题!正常的人说对错的时候其实是站在一个道德或者情理的角度来做出判断的,这种判断不免会造成一定的局限性。

刘润先生在《底层逻辑》里面提出了三种对错观。法学家、经济学家、商人。法学家出发的角度是证据确凿,证据指向谁就是谁的错;经济学家从成本的角度出发,谁的成本高就是谁的错;商人从利益多少的角度出发,谁损失大就是谁的错。这三种对错观的底层逻辑就是让你多几个独立思考的维度,不要仅限于道德的评价框架,同时也要具备强势思考的本领!

本着实事求是,因时制宜的原则,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调整。历史学家、法学家和商人。有人可能要问了:为什么没有经济学家的角度。因为经济活动比较重要的一个参与者就是商人,所以我们选取当事人的思考角度会更应景一点儿。

历史学家:历史学一个比较关键的原则就是要有历史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做判断前一定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而不要用现代人的思维去做思考判断。红旗渠的修建极大地解决了林县及周边人民的缺水问题,造福了近60万人。其修建过程和结果堪称是近代版的“愚公移山”,是在极端艰苦贫困的环境下创造了人间奇迹,周恩来总理更是把该项目称之为新中国的两大奇迹。(另外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的修建)没有盾构机没问题,近十万人手工上;没有资金没问题,所有人省吃俭用吃住全在工事旁边;没有炸药没问题,想办法自己造;没有水泥没问题,招人过来想办法造;没有符合条件的技术工人没问题,所有人舍生忘死的边学边做。这真的是一种敢与天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牺牲,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就凭此一项,红旗渠就该名垂共和国历史!

法学家:法学家的关键原则是有没有违法律法和是否证据确凿。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政府牵头发起的,其修建也报备给了中央,群众也都是支持的。所以从法理的角度来说没有问题。其修建没有抢东西,没有给其他人造成损失。所以证据确凿无疑,也没问题。

商人:商人的关键原则是谁损失大就是谁的错。比如雨神因为天气原因造成到场的粉丝不够多而卖座不够,站在商人的角度,他想肯定是他的错。因为他损失最大,没有及时考虑到天气的原因,应该提前看好天气预报再做活动安排的。红旗渠的修建损失最大的有可能是山西境内上游的部分人,遇到干旱的季节,自己的水可能不够用,造成了损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他们的错,没有在修建的第一时间进行阻拦。

雄关迈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天上地下无绝对,决胜往昔看今朝!站在红旗渠边上,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叹。几十年过去了,滚滚而过的水流之下似乎还回荡着红旗渠人开山破石,边唱革命歌曲边相互鼓劲的声音。历史的巨轮已经带走了他的水利功效,也带走了他的雄关漫道,但是带不走的是那一句人定胜天,苦中作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当代愚公精神!

红旗渠没有错,但是它可能需要一个美好的ENDING!除了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外,是不是也可以开发一下相应的经济价值,比如旅游项目的开发,水电项目产业链的引进等等?可爱的读者,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想法,欢迎评论区献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44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