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下游影响为何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的中段,坝址在三峡之珠——湖北省副省域中心城市宜昌市的三斗坪,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不但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加快了长江中上游水电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但与此同时也带来系列的环境问题。
年,河北新闻网发布《长江中下游旱情严重,无水可补的局面是否与三峡工程有关?》一文称,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正遭遇60年来最严重干旱。然而在长江水域体系中,鄱阳湖是重要的调节器(水丰则江水入湖,水枯则湖水外泄,通过吞吐为生态提供保障),是现长江仅存的“两肾”之一,而长江三峡工程的运行,打破了鄱阳湖原有的吞吐规律,让鄱阳湖及长江中下游流域出现汛时更洪、旱时更干的局面。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也在文中表示,三峡水库的建成运行,客观上已对鄱阳湖的生态与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原因是打破了湖水原有的吞吐规律。
《中国水危机》作者马军也认为,“50年来,我们在全国打造了8万座以上的水库,修造的堤坝足够垒起几十座万里长城。但是,无数湖泊湿地萎缩甚至干涸的时候,我们浩大的工程,却难以阻止一条条河流病魔缠身……”
近期,随着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用地进入项目用地预审批公示环节,以及江西省年初顺势推出的浙赣粤大运河跨千亿的建设工程构想、赣抚尾闾工程的“三通一平”工程启动等,引发社会各界出现多轮争议,也再次把三峡工程建成后的环境影响推到大家眼前,中国绿发会研究室也多次针对此类涉及重大生态环境保护的事项召开专家研讨会议。要想研究清楚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下游水文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应对,三峡工程建成后的环境评估是绕不开的重要一环。
对此,日前,中国绿发会研究室分别向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申请信息公开,希望公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环保竣工验收及其批复文件、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估报告相关情况,然后通过搭建多学科平台,让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