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水爷
作者:吴岳华
水爷,不姓水,姓甘,也不是我们三水镇人,是一位老红军,是陕北黄土高坡的人。因为他分管水利,开口闭口说自己姓水,于是我们三水镇人就喊他叫水爷。
抗日战争后期,在攻打三水镇战斗中,水爷身负重伤,后来就落户三水镇。当年他已三十五岁,又负了重伤,找对象成了难题。组织上牵线搭桥,介绍了一位有文化,且长得漂亮的女青年,但家庭成分不好。女青年服从组织安排,全家也觉得很光荣,水爷是全县唯一的老红军。水爷生有三儿一女,自然成了小红军。小红军都上的水利和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垛城和三水镇工作。
水爷家住在三水镇东大街一位曾是大家人家住过的瓦房里,靠近河边。有一个大天井,左边是小菜园,右边是小花园。有一口老井,井龄有好几百年。井水冬暖夏凉。装有自来水管,有一根扁担,两个水桶,用来挑河水。砌有一个小污水池。浇地、洗衣服就用河水、井水,烧饭做菜就用自来水。用过的水成了污水脏水,沉淀后能用则用。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缺粮挨饿过的人,才懂得粮食的重要;缺水挨渴过的人才格外珍惜淡水。水爷生长在黄土高坡,虽离黄河仅有五十多里,但家里严重缺水。我们虽然没有到过黄土高坡,但西北风的歌曲听过,“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水爷从糠团跳到米缸,从干旱的天地进入水的世界,他感到无比的幸福。
水爷大女儿找的对象是如皋人。那年他到亲家中住了十天,便把天水泡茶的做法,引进到了三水镇。中国长寿之乡如皋人,喜欢用天水泡茶。如皋人对天水情有独钟,如皋人家的屋檐上有铝制的接水装置,下雨的时候,雨水就顺着管子流下来,然后放在缸里过滤。封在缸中半年才饮用,一般封存二三年。
天水茶具有“纯、厚、甜、绵”四大特点:“纯”是说天水茶绝无杂质,纯净无比;“厚”,说的是天水茶比一般水泡的茶感觉上要稠得多;“甜”,说的是似乎放了糖,有种淡淡的甜味;“绵”,说的是天水茶入口后耐人寻味。水爷回来一宣传,几家茶馆都感兴趣,便合伙办起了天水茶馆。本来三水镇的早茶就很有名,加上了天水茶,是锦上添花,名声大振,周围乡镇的人,乃至县城的人,都慕名而来,一饱口福。
水爷是个旱鸭子,不会游水,一次乘小船风大浪急,小船翻了,他差点被淹死。到了大热天,半百的大人跟小毛孩一起在码头边上学游泳,他硬是学会了游水。学游泳,小孩学起来容易,对大人来说,极不容易,因为已经定型,像个铁秤砣,浮不起来。而水爷不但学会了,而潜水又高人一筹,一个猛子扎下去,能到达三十多米之远。
水爷是分管农业水利的副镇长,常年累月为搞大型水利工程、开河、筑堤和护水奔走。治淮、开挖苏北灌溉总渠,他参加了;整修大运河,开挖通扬河,他出过力;开车路河、雄雌港河,他流过汗;至于镇里开了几十条新河,筑了几十里的圩堤,他费尽了心思。
离休之后,水爷还是开口闭口离不开一个“水”字。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需、生态之基。他很赞赏浙江省“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的做法,他向市领导积极建议,学习浙江的经验。
现在河水已不能饮用,自来水也不合乎饮用标准,唯有引长江水,才能解决吃水问题。水爷是全市最早提出引用长江水的人士之一。
实行河长制后,水爷不顾年老体弱,经常出去走走看看,发现工作很不落实,还停留在纸上嘴上。根本的是要堵住污染源头,清淤泥清杂草。他积极向市镇领导建议,恢复传统罱泥的做法,既清了淤泥清了杂草,又增加了有机肥料,有利于改造土质,一举两得。
种粮种棉种蔬菜,效益不高。不少乡镇大规模地开蟹塘养蟹。面对利益的诱惑,两种意见争执不下。一种意见认为,尊重农民自己选择,不要干预;另一种意见认为,吃饭就是要种粮食,养蟹造成严重的水污染,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水爷公开支持后一种意见,向市镇领导表明自己的态度。所以三水镇没有把粮田开成蟹塘。
水爷活到99岁,儿女按照他的遗嘱,把他的骨灰洒进了黄河、长江、淮河和大运河,洒进了三水镇的河流。
吴岳华,出版两部长篇小说:《东西》、《双刃剑》。出版寓言、随笔集三本:《儿童寓言宝典》、《做人了吗》、《家家都可以抱出个金娃娃》。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寓言、诗歌、歌词、随笔、散文近千篇(首)。在天津、南京、浙江、宁夏、南通市等征歌中获得一、二、三等奖或入围奖。
注:本作品经作者授权华文号独家代理发布,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报刊选稿刊用及其它用处,请直接联系作者或平台授权,同时注明作者署名及(来源:华文原创文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