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擦亮城市名片增添幸福底色西部文明播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靓丽名片,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年,渝中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10年来,渝中人崇尚文明、践行文明,不断为文明城区添砖加瓦。在渝中,以文明为主题的全民行动从未止步——城市管理规范有序,社会治理精细精准,农贸市场“颜值”提升,背街小巷告别脏乱,社区“微整治”让家园更加美丽舒适……文明的温度更加暖心,文明的力量愈加彰显。
文明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赛道,渝中人共建共享、久久为功,用一点一滴的付出,不断擦亮城市名片,增添幸福底色。
城市管理有新实践更有风景线
解放碑的时尚繁华、洪崖洞的璀璨夺目、李子坝的魔幻立体……渝中区旅游资源丰富,外地游客众多。近年来,来渝中区观光的市民、游客不仅看到了美景,更感受到了文明。
“你们这里的服务软实力真不赖!我们从朝天门、洪崖洞到李子坝,游览的体验感都蛮好的。”去年8月,来自广东的游客对渝中之行赞不绝口。
“您好,排队请保持一米距离。”“您好,请戴好口罩。”穿着红背心、戴着小红帽,帮市民拍照打卡、为游客引路指路、保秩序维护治安……在渝中区各大景区景点,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据了解,目前渝中区已成立了余支志愿服务队伍,设置了个文明劝导点位,约21万名志愿者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为志愿渝中、文明渝中添砖加瓦。
“您好,麻烦你们把占道的货物收进去,抬不动的我们帮你。”“请问,过道上的萝卜是你们摆的吗?麻烦收进去一下。”去年11月,七星岗街道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这些年,这样的行动在渝中区已形成常态化。
行走在城市核心区,游摊小贩兜售商品、沿街商户占道经营、墙上地上贴“牛皮癣”……这样的场景时有目睹,“活跃”的渝中也伴生着一些城市管理难题,其中市容秩序和交通秩序便是难点。
再难的问题也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治”——去年11月以来,全区查处相关违法违规案件件,整治占道经营、游摊游贩、“牛皮癣”等问题余个。如今,市容秩序焕然一新,不文明现象几已消弭,街面日益“清爽”。
“您好,请走人行道,过马路时走斑马线,请勿玩手机”……在渝中区各街道的路口,总有这样温暖的文明引导话语相伴,呵护着大家的“马路安全”。
“礼让斑马线·文明我点赞”,是渝中区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除了文明劝导,渝中区还在各个交通要点,完善了道路交通标识标线和“礼让行人”等提示语,加大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整治力度,形成“文明出行、守法礼让”的良好社会风尚。
“我们都是社区的老居民,都希望为文明和谐社区建设出一份力,社区变得越来越好,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南纪门街道十八梯社区居住了15年、志愿倡导文明新风尚的“嬢嬢说理队”队员曾敏深情地说。
“道路上的文明”正日益凸显——今年以来,渝中区集中整治人车混流抢道、车辆在斑马线不礼让行人、车身“牛皮癣”等问题,对“僵尸车”开展清理,纠正违法停车7万余辆,道路交通更加有序。
去年8月的一天,正值如火骄阳炙烤大地。临近中午,市政设施维修员李军接到任务,前往中山四路维修一处破损路面。“市政设施就像城市的‘家具’,难免有破损,只有及时修复,大家的生活才更方便。”彼时,挥汗如雨的李军说。
近几个月来,全区市政设施开展了“拉网式排查”,共修复主次干道路面处平方米,修复人行道平方米。新、改建排水管网83米,新建检查井11座,维护修缮下水井盖个,新增更换指示牌个,维护修缮消防等设施80处。目前,渝中区次干道的路灯亮灯率为%,余栋楼宇灯饰和小区、楼道照明设施得到及时维护。
和市政设施维修同步推进的,是建筑外立面的整治。去年年底,经常路过小什字的市民发现,这一带的大楼“穿上了外衣”,进行外立面改造,完成改造后的大楼外立面更加彰显了渝中城市的活力和品质。
近段时间以来,渝中区共整改临街临江和窗口地区的处、共12万平方米建筑立面脏乱差问题,整治遮雨棚破烂、外窗台乱堆乱放和乱牵乱挂等问题处,清理和美化报刊亭、变电箱处,更换文明城区公益广告1余幅,渝中城市“颜值”更加靓丽。
农贸市场有烟火气更有高颜值
柴米油盐酱醋茶,买菜有了新变化。如果你太久没有在渝中逛菜市场,那么如今的渝中菜市场一定会刷新你的固有印象。
去年岁末,提档升级后的石灰市菜市场,迎来了不少专程“打卡”的市民。这个毗邻解放碑的菜市,已有近20年历史,“磨损”较严重、“老年病”较多。经过改造后,市场的分区更加合理、管理更加规范,新风系统让臭气无处遁形,分散在市场内的小品元素惹人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石灰市菜市场已通过市无废城市专家组、区生态环境局评估验收,成为我市首个“无废菜市场”,既保留了浓郁的“烟火气”,也让市民购物体验大幅提升。
“除了老街坊,我们发现很多年轻人来买菜了。”这是大溪沟菜市场升级改造后,市场管理方人员对于消费人群最深的感受。
大溪沟菜市场创办于3年,面积0余平方米,产权主体个,现有经营户40余家,是大溪沟街道辖区唯一的菜市场,服务周边居民2万人左右。此前,由于市场开办较早,且未进行过修缮,加之市场内标准化程度不高,设施陈旧、不完善,经营秩序不够规范,环境也偶受市民诟病。
经过改造提升,如今的大溪沟菜市场宽敞明亮,菜品整整齐齐,地面干净整洁,管理井然有序。
截至目前,渝中区共投入0万元专项经费,对18个菜市场进行了提档升级。真金白银、全心全意的付出,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更让群众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
背街小巷有老故事更有新气象
“南纪门,菜篮子,涌出涌进。储奇门,药材帮,医治百病……”历史悠久的南纪门中兴路王爷石堡,是典型的老重庆背街小巷,承载着许多市民的记忆。老旧社区留住了历史韵味,也带来了一些治理难题。
去年年底,南纪门街道启动了半城步道项目改造升级。通过推进老旧小巷微整治“靓丽行动”,对老旧围墙、地面等进行了提档升级。
不动“大手术”,也有大变化。经过一个半月的打造,昔日的“脏乱差”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青砖墙面、三角梅、孝文化浮雕墙、重庆老照片墙……背街小巷成为了风景线。
年春天,渝中区另一处背街小巷,成为市民“打卡”的新“爆点”,这就是枣子岚垭的“涂鸦步道”。高高低低的山城步道,经过精心设计和打造,变成了一个“缤纷的世界”。
红的、黄的、粉的,轨道、索道、解放碑……在这里信步,在一个不经意的转角处,就能与各色各样图案的渝中文化元素撞个满怀。沿着彩绘墙拾级而上,让人感觉仿佛闯入了童话森林。在这里,你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徜徉于沿途风景之中。
只有不间断地“擦拭”,家园才能洁净如新。
“你们辛苦哦,又来了。”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在七星岗街道纯阳洞1号、2号附近,志愿者们拿着自备的清洁工具,开始清扫周边环境。不少居民看志愿者们干得起劲,也主动从志愿者手上接过清扫用具,加入环境清扫队伍。
每到星期五,渝中区大街小巷、老旧小区,就会出现一道“特别的风景线”。这一天,全区党员干部、环卫工人、社会单位员工、社区居民,便会自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家齐动手,扮靓自己的家园。
截至目前,渝中区共有10万余人次参加了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各类积存垃圾和卫生死角余处,冲洗青苔、重油污路面约45.71万平方米,清理大件垃圾0余车次,共余吨。
社会治理有规范化更有新举措
渝中区人口稠密、商贸发达、游人云集,社会治理面临着巨大挑战,也是营造文明社会的关键。社会治理,渝中区从一桩桩“小事”入手,步步为营、久久为功。
“这是我第二次带朋友来体验长江索道,这次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景点门口的‘羊儿客’不见了,旅游市场很规范!”年初,来自綦江的市民张雪在渝中游玩时发现,以前逢人就问“私家车、走不走”的现象看不到了,良好的秩序让人很舒心。
去年以来,渝中区大力实施交通运输领域整治,查处巡游出租车违法违规案件起,开展车站码头等重点场所专项整治53次,查处非法营运、“黑车”等违法行为起,有效维护了“文明出行”。
“前些年还看得到‘卡娃儿’出没,卡片上都是些庸俗不堪的内容,现在好多了,很少看到了。”不少渝中市民都有这样的感受。
渝中区还持续加大力度,向“赌”和“毒”坚决说“不”。近段时间以来,全区处置街边打牌赌博余起,收缴赌具83副,没收赌博机19台。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禁毒工作协作机制,将吸毒人员全部纳入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小餐饮店、小熟食店、小旅馆、小娱乐场所、小理发店等“五小门店”在渝中区数量众多,它们有的开在大街旁,有的匿于小巷中,服务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也提供了万户千家的生计。
如何让“五小门店”既规范整洁又靓丽卫生?去年11月以来,针对部分“五小门店”亮证经营不规范、食品安全不达标等问题,全区各部门、街道携手施策,促使“小店”证照齐全、环境整洁、明厨亮灶,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安全、卫生的服务。
和“五小门店”规范管理同步推进的是“五长制”和“门前三包”工作。
所谓“五长”,即街长、路长、巷长、楼长、店长。在渝中,这样的“五长”不在少数——全区共设街长(副街长)24名、路长97名、巷长名、楼长名、店长名。其中,楼长、店长占比93.6%,成为城市管理的“主力军”。近万名“五长”全方位覆盖了渝中区窗口地区、10条重点道路、42条主干道、29条支次干道、背街小巷及楼栋、临街门店。
随着“组合拳”连环出击,如今,渝中街面上处处彰显着文明有序的风貌。
社区微整治有获得感更有幸福感
老旧小区多而密,是渝中区住宅区的特点之一,也是社区整治的难点。近年来,渝中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外科手术”般对老旧小区进行精密的“微整治”,让“老病灶”得以“药到病除”。
去年开始,大溪沟街道双钢路社区的居民终于不再为消防安全操心了。
双钢路社区位于嘉陵江岸的坡地上,多数居民楼都是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楼,高层住宅居多。
去年年初,双钢路社区被纳入了全市高层消防安全隐患整治试点,消防安全隐患整治是其中的重点。“雨棚易燃,防盗网不利逃生,而且部分雨棚上堆放了易燃物,火灾隐患太大了。”居民杜贤利说,经过整治,业主们更换防盗网、拆除可燃雨棚,安全指数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社区还成立了消防指挥中心和微型消防站,虽然地方不大,但“五脏俱全”——火灾报警控制器上显示了多套火灾、燃气泄漏预警器的分布和运行情况,电子大屏实时监控着消防车道占用情况,完善后的门禁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也正常运转,居民的安全可谓“固若金汤”。
要安全有序更要舒适宜人,上清寺街道嘉西村社区便是对此极好的诠释。
整齐的青石板、枝繁叶茂的黄葛树、极具年代感的石砖房……有着重庆“最美小巷”之称的上清寺街道嘉西村社区,已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在年荣获全国“四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很难想象,若干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城中村”,脏乱差并不鲜见,许多居民因此而纷纷搬离。
社区党委书记吴中兰介绍,这一切都归功于嘉西村社区这些年来全面开展的综合治理,涉及建筑外立面翻新、人行道改造、排水设施改造、“无灯区”消除、违法建筑拆除和水表电表改造入户等。一系列举措让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也让许多当年搬出去的老街坊纷纷搬了回来。
除了硬件提升,嘉西村社区还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方面下大力气——对鲜英旧居、宋子文公馆、马歇尔故居等历史名人故居进行修缮和保护,增加文化展板、指示牌……种种举措让嘉西村的文脉更加厚重。这几年,社区梳理出了“嘉西八景”,即嘉陵夕照、山城栈道、鲜宅迎客、达观楼亭、鲜英旧居、民主之家、浮雕长廊和怡园旧址,这让社区的品牌更加响亮。
“这一带寸土寸金,放在以前,哪里敢想象还会有这么大个公园哦!”去年6月,棉花街社区体育文化公园正式启用,这让住在附近的居民赵兴强开心不已——这意味着街坊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又多了一个。
棉花街体育文化公园是充分利用车库上盖物业而设计建设的机械车库屋顶公园。公园建设面积平方米,集休闲性、体育功能性、文化艺术性于一体,可为周边5个住宅小区,3个商业小区,9个商业物业小区和1个社区自助式物业小区提供休闲空间。
公园主体部分由多功能广场、球类运动空间、器械运动区组成,设置了抗战金融记忆科普空间、儿童游乐园、羽毛球、乒乓球、休憩区、文化步道、便民厕所等,布局合理、一步一景,可满足居民观景、散步、健身、休闲等多维度需求。
“太漂亮了,这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城市公园,公园本身建设很精致,还可以打望来福士、大剧院等城市地标。”棉花街社区居民李玲说,以前散步要走挺远,现在出门就是公园,实在是方便舒适。
以民生为根本、以民众为主体。正是渝中始终坚持为民导向,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群众最期盼、最关心的问题做起,让群众看得到变化、摸得着实惠,才切切实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渝中各社会单位、志愿者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心往一处靠、劲往一处使,营造出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文明氛围,文明习惯已根植于心、践之于行,渝中也将在城市整体文明程度提升的路上常抓不懈、持续发力,不断探索、永不止步。
作者/来源:微渝中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115.html